大家是否还对这部分产品运营知识存在疑问呀,让我来为大家详细解答一下。下面由小编带你走进文章的学习!!!希望你们能认真倾听哦!!网络运营
在豆瓣上看到了豆瓣FM的产品经理小丸子写的一篇日记:产品分析——搜索or分类。很有意思,小丸子认为:对于下厨房来说,分类的用处小一些,因为大多菜名都会默认包涵“分类”名称,比如“羊肉泡馍”、“牛肉土豆”、“奶酪蛋糕”。一个用例是:用户在下厨房里想要找寻找与“鸡”有关的菜谱。用户只需要通过搜索机制,就能找到“宫保鸡丁”或者“小鸡炖蘑菇”等他所要的,而不用通过分类浏览一级级的去找。
评论中也有人说:
我倒觉得Tony老师按食材分类挺好,比按菜系实用多了,发现新菜和组合几种食材筛选出可能的菜谱都不是搜索能做的吧?而且看现有下厨房的信息结构,要全用搜索替代可是伤筋动骨的事呀;
分类标签总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即算是菜谱,也存在很多我们意向不到的延展。例如,狗不理,佛跳墙,养生,滋补,腊八,这些词条里的隐形联系,文本搜索仍然没法挖掘出来;
分类不能去掉! 搜索和分类分别是从用户需求的不同场景出发的。当你手里有鸡,但是不知道怎么吃的时候,你要搜索;当你准备去菜市场,不知道是买鸡还是买鱼回来做的时候,你要用分类。
搜索是hash,分类是tree,不排斥,互相需要;
PS:如果有人还不了解下厨房,建议你去网站上转一转。同时也可以看一下下厨房创始人uitony的一篇博文《创业项目下厨房》和《产品路径规划的几个阶段》。一个继承豆瓣风格(简单、清新)的美食网站相信还是会让人眼前一亮,似曾相识。
总体而言,这是信息检索方向的问题。曾看过《Web导航设计》,其中有些研究值得借鉴和思考,内容摘选如下:
1. 美国威尔士阿伯斯威大学的教授David Ellis将信息查寻的主要行为归结为六条:
开始:确定感兴趣的、切题的线索来源
链接:跟踪、联系从最初来源中找到的线索
浏览:扫视已确定的线索,得出与主题有关的内容
辨别:筛选和评估线索的有用性产品经理职责
监控:随时跟进特定主题领域线索的扩展
提取:系统考察特定线索,提取感兴趣的材料
Ellis的行为分类方法并不代表寻找信息是一个单向的过程。相反,查寻时,每种行为的重要性和关联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人们在寻找信息的过程中,会反复进行这些活动。因此,信息查寻是一种非线性的过程。(注:对于非线性的研究论文,可以参照《A non-linear model of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ur》)
2. 人们所采取的不同手段,叫做信息查寻的模式。澳大利亚自由信息架构师Donna Maurer在《Four Modes of Seeking Information and How to Design for Them》描述了信息查寻的四种模式:
已知项搜索(Known-item search):人们知道想要什么,能以言语描述,可能也知道从哪里开始寻找。已知项搜索关键词就是已知项。但网站访客也可能浏览到想要的已知项。
探索性查寻(Exploratory seeking):在此模式下,人们可能对需求有某些想法,但不能明确阐述那种需求。或者,需求能够确定,但范围可能过于广阔,不能迅速确定,而且出发点并不清楚。人们可能识别正确的答案,但可能不知道是否已将主题彻底涵盖。随着更多信息的发现,最初的目标会变化。
“不了解需要知道什么”(”Don’t konw what you need to konw”):当人们自己都不知道所需的信息是什么;或者,他们以为自己需要某个事物,但真正需要的却是另一个,这时展现出此模式。
再次查找(Re-finding):这是一个常被忽视的模式,指人们寻找实际已经看到的东西。
这些模式并不具倾向性,也不互相排斥。谁都不是天生的“已知项搜索者”,查询的模式是有条件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能以任何模式访问一个网站。鉴于此,预测人们访问网站时的模式很难。不过,如果你能确定主要的查询模式,就应该能利用导航更好地支持访客的需求。
3. 在线的信息查寻行为有其独特的问题和形式。因为从一个来源链接到另一个是简单而即时的,人们可以快速处理大量的信息。人们往往在联机系统中曲折行进,从一个资源到另一个资源,迅速地变换查寻策略。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Marcia Bates,将在线信息查寻比作摘果子(berrypicking)。如果你曾经摘过树莓或蓝莓,你会知道他们不是成串的,你必须挨个采集,直到把你的篮子装满。当你发现更熟的果子,你会从一丛换到另外一丛,灵活地改变你的做法。与此相似,在线搜索信息时,最初问题的解决靠的是多个步骤的共同结果,这并不是非有即无(all-or-nothing)的过程。人们不断反复低评估发现与信息需求的相关性,在线上摘果子。
在Bates的摘果子模型中,浏览和搜索时相辅相成的,而不互相排斥。此外,信息需求随着人们查寻信息的过程也在发展。新遇到的信息会逐步揭示最初的问题,使其发生变化。在线信息查寻更像是查寻者和系统之间的协商。
理论知识了解完毕,关键的我们得看下厨房所面对的用户群体,同时分别追加描述几种使用情境:
1. 做饭的小白,比如我。(不知道怎么做,渴求着能做几个菜就行)
服务好普通用户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内容推荐,如何挖掘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我之前在CSDN社区工作时的方法是:让研发将最近1年之中社区之中回帖量排名前1000的帖子导出,然后将他们归为几类,
再看他们的比重。选择两三个比较热门的领域组织活动,激励用户分享内容。这个方法适合比较大型的社区,因为社区已经有了一定的访问量基础,可以用来做数据分析,如果你是运营一个新社区,可以找行业内比较著名的网站或者社区,抓取他们的数据,然后做数据分析。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做活动只是一个短期的刺激手段,你必须要有一些长期的运营方案,才能把这件事做好,我之前的方法是在社区一些固定的推广位,每天按照比例更新下这些内容。在做内容推荐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推荐的内容要与社区的主题息息相关。
?以内容质量优先,如果社区人气不行,可以适当找一些站外的内容。
?选择内容好或者主题的帖子进行推荐,二者必占其一。产品包装
?如果是主题好的帖子,要选择楼主比较爱参与互动讨论的进行推荐。
?如果是含有负面信息的帖子,要看楼主的回复判断下内容的真实性,有必要的时候要与楼主私下沟通,保证内容的真实性。
烹饪知识、技能储备可谓一穷二白,虽有“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的豪迈情怀,但是抄起锅碗瓢盆基本傻眼了,当然排除自由发挥。某些时候,可能用户只有一个大体的想法,比如我们渴望学做菜,而没有什么最终特别的目标。所以“分类浏览”一下子犹如把我们一下子带进了菜市场,各种食材的特点、家禽走兽怎么个分类法······Roadmap式的食材图谱一下子可以让这类小白学到很多——这就对应于探索性查寻(Exploratory seeking)的信息查寻模式。
2. 有点做菜常识的初/中级选手。(不知道怎么把菜做好,做成后上传照片秀秀的动机很强烈,很渴求成就感)
这类童鞋很明显的特征是做过菜,但是次数不多,基本常识性的东西都有,但是具体烹饪的细节掌握还很欠缺,即不看菜谱能够做出东西来,就是缺乏信心,觉得这样做不好。于是会有两种操作场景:
恩,有块牛肉能够做什么呢?点击“分类浏览”中的“牛肉”,自然会有相关菜谱推荐,由此会点击进入看看怎么样;
恩,“搜索”一下“牛肉”相关的内容,于是一张搜索结果列表完全击中了搜索者的心理,这是有向浏览(Directed browsing)典型的使用场景;
对于搜索和浏览的使用频次对比,个人认为,这取决于用户的使用习惯:某些用户即使看到了搜索框,她也只会去点击,这有两种考量——第一,用户喜欢逛,有好奇心,喜欢自己去浏览发觉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直接搜索结果,那样没有任何的乐趣;第二,用户很懒,搜索是需要输入文字的,点击浏览器中已有的信息多直接啊,尤其是使用手机或者是Pad浏览信息的时候尤甚,不喜欢输入文字。此外,这类用户的交流**较强烈,他们看了信息后又不理解的或者是求教的地方,自然而然会留言评论,他们可不想放掉任何一个提高自己技能的机会。
3. 技术娴熟的高级用户和达人。(不知道怎么把菜做出新意,好吃已不足够,更好吃且分享给大家才是目标)
显然,这类用户使用“分类浏览”的**很低。作为已经有多年做菜底子的人,怎样更精进,怎样使膳食营养合理搭配,怎样更有新意地吃,这是萦绕于该类用户脑海的问题。搜索给予他们发掘的途径,一个“糖醋排骨”搜索一下,就有N个结果,我原来是这样做的,原来还可以那样做,呵呵,取众家之长,拓宽自己的烹饪视野,一个排骨每天都是不同的花式,想想都很有情趣。
上述三种分类,与uitony的《Web信息架构与社会化》中的一个PPT内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自己个人最近使用下厨房的一个感受就是,还没有落地。所谓落地,比如我们这种早出晚归很少自己做饭的上班族或者是初来乍到,刚来北京不久却人生地不熟的人而言,找个小区周围的具体菜场的位置还是有些困难的。当然,问人是一个途径,但是哪个菜场好,哪个菜场比较全等信息却不一而足。目前,下厨房提供了“菜价”信息,但菜场信息的确实让这个菜价的比照意义有所降低。
胡诌之作,仅供参考。结尾时,愿下厨房越来越好!
更多视频课程文章的课程,可到课课家官网查看。我在等你哟!!!你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
¥699.00
¥398.00
¥86.00
¥129.00
¥1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