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数据高可用之路

综合评级:
★★★★★

定价:
¥78.00

作者:
贾代平,吴丽娟 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年7月

页数:
446

字数:
729600

ISBN:
9787121261879

书籍介绍

现代数据服务面临的两大问题是数据保障和不间断服务,即数据服务的高可用性(HighAvailability)。本书论述Oracle在此方面的两类解决方案:数据卫士(Data Guard)和数据集群(Real Application Cluster,RAC)。数据卫士将主数据库的数据变更通过异步或同步的方式传播到网络(局域网或广域网)上的另一台或多台主机上,从而实现对主数据库的数据保护。不仅如此,这些跟随主数据库数据变化的主机(备用数据库)还可以实现联机的只读访问或暂时的数据读/写,这就大大增强了数据卫士的应用价值。RAC数据集群则是将数据库同时运行在高速局域网的多个不同的主机上,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将应用系统的访问负荷分散到不同的服务器上,还可以通过多台主机服务之间的冗余来防范单节点故障,从而为用户提供不间断的数据访问。RAC和Data Guard的联合应用,可以实现当前IT业界最高水准的高可用性。

  本书在阐述上述两类解决方案技术原理和关键知识点的基础上,以企业级应用环境为背景,详细解构Data Guard和RAC的体系架构与技术路线,包括软硬件的准备、Oracle系统的安装配置、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内容。通过与案例实施过程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带领读者领略精彩的Oracle高可用技术。

作者简介

贾代平,教授,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学院专职教师,“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NITE)”特约培训师。

目录

第1章Data Guard技术概要

1.1 什么是Data Guard

1.2 Data Guard的主要功能

1.3 Data Guard进程结构与环境

1.4 数据变更与备用方式

1.4.1 物理备用数据库

1.4.2 逻辑备用数据库

1.4.3 两种备用方式的比较

1.5 Active Data Guard功能

1.6 角色转换与故障切换

1.7 Data Guard的其他特性

1.8 Data Guard的技术优势

1.9 和远程镜像方案的比较

第2章基于事务日志的数据恢复技术

2.1 事务处理与联机日志

2.2 归档日志与运行模式

2.3 事务日志用于数据恢复的核心机制

2.4 Oracle数据库介质恢复框架

2.5 完全数据恢复的黄金法则

第3章重做数据与日志挖掘

3.1 Oracle日志挖掘介绍

3.1.1 LogMiner的配置框架

3.1.2 LogMiner的用户接口

3.1.3 补充日志Supplemental Logging

3.2 确定LogMiner字典

3.3 建立日志文件列表

3.4 启动LogMiner日志挖掘

3.5 查看日志挖掘的结果

3.6 控制事务输出

3.7 LogMiner会话及其步骤

3.8 日志挖据典型案例

案例1 挖掘已提交的事务

案例2 限定重做数据的范围

案例3 跟踪特定用户的数据处理

案例4 统计特定表上的用户访问

3.9 日志挖掘不支持的数据类型

第4章Data Guard中的进程架构

4.1 DG环境的进程架构概述

4.2 备用数据库的实现框架

4.3 日志传输服务

4.3.1 异步日志传输(ASYNC)

4.3.2 同步日志传输(SYNC)

4.3.3 日志间隔(Gap)的自动处理

4.4 事务日志的应用服务

4.4.1 Redo应用

4.4.2 SQL应用

第5章构建物理备用数据库

5.1 主数据库的准备

5.1.1 检查并设置数据库

5.1.2 设置必要的主数据库参数

5.2 备用数据库控制文件

5.3 构造备用数据库运行环境

5.4 启动日志传输和应用服务

5.4.1 主数据库端启动日志传输

5.4.2 备用端启动Redo应用

5.4.3 数据更新测试

5.5 DG后续配置的考虑

第6章构建逻辑备用数据库

6.1 对主数据库的检查

6.1.1 检查不支持的模式

6.1.2 检查不支持的用户表

6.1.3 检查存在唯一性问题的表

6.2 准备物理备用数据库

6.2.1 主备用数据库参数的准备

6.2.2 物理存储的准备

6.2.3 备用实例的启动与还原

6.2.4 同步物理备用数据库

6.3 激活逻辑备用数据库

6.3.1 构建LogMiner字典

6.3.2 Standby类型的转换

6.3.3 重置新的Incarnation

6.3.4 启动SQL apply

第7章日志传输与应用服务

7.1 配置日志传输服务

7.2 重做数据的接收

7.3 备用端的日志应用

7.4 日志间隔的手工处理

7.5 数据保护模式

7.5.1 最大保护模式(Maximum Protection)

7.5.2 最高可用性保护(Maximum Availability)

7.5.3 最高性能保护(Maximum Performance)

7.5.4 保护模式的实施与转换

7.6 监控物理备用数据库

7.6.1 进程名称及其状态

7.6.2 物理备用端的应用进展

7.6.3 重要的相关视图

7.7 重新创建物理备用控制文件

第8章逻辑备用数据库的管理

8.1 逻辑备用的状态

8.2 SQL Apply的内部设置

8.2.1 挖掘服务的调整

8.2.2 应用服务的调整

8.2.3 LCR缓存的调整

8.3 控制逻辑备用维护的数据集

8.3.1 设置备用数据库的防护

8.3.2 逻辑备用不支持的数据集

8.3.3 自定义逻辑备用维护的数据集

8.4 判断逻辑备用不维护的表

8.5 逻辑备用故障排除实例

第9章物理备用数据库的新特性

9.1 物理备用的只读模式

9.2 物理备用的读/写模式

9.2.1 打开前的条件准备

9.2.2 激活物理备用库

9.2.3 返回到物理备用状态

9.2.4 处理主库的日志中断

9.3 快照备用数据库

9.4 Active Data Guard

9.4.1 备用数据库的读与写

9.4.2 实现活动备用数据库

9.4.3 活动备用数据库应用

第10章角色切换与故障转移

10.1 角色切换与故障转移技术概要

10.1.1 角色切换(Switch Over)

10.1.2 故障转移(Fail Over)

10.1.3 角色切换注意事项

10.2 故障转移与数据损失

10.3 数据库闪回与Data Guard

10.4 闪回日志导致的数据库故障

10.5 角色切换前的准备工作

10.5.1 检查日志传输

10.5.2 检查备用端的日志应用

10.5.3 检查会话和后台作业

10.6 物理备用与主数据库的角色切换

10.6.1 网络配置与角色参数

10.6.2 主数据库中的工作

10.6.3 物理备用数据库中的工作

10.6.4 主数据库与物理备用SWITCHOVER小结

10.7 逻辑备用与主数据库的角色切换

10.7.1 准备切换阶段

10.7.2 执行角色切换

10.7.3 主数据库与逻辑备用数据库SWITCHOVER小结

10.8 故障转移至备用数据库

10.8.1 备用数据库的选择和处理

10.8.2 转移至物理备用数据库

10.8.3 转移至逻辑备用数据库

10.8.4 原有主数据库的再利用

第11章Data Guard的主要参数、视图与管理指令

11.1 初始化参数及其设置

11.1.1 Data Guard主要参数

11.1.2 参数LOG_ARCHIVE_DEST_n

11.1.3 参数LOG_ARCHIVE_Trace

11.2 Data Guard视图

11.3 Data Guard的管理指令

11.3.1 管理数据库

11.3.2 管理实例

11.3.3 管理会话

11.3.4 常用指令流程图

11.4 PL/SQL程序包

11.4.1 DBMS_LOGMNR程序包

11.4.2 DBMS_LOGMNR_D程序包

11.4.3 DBMS_LOGSTDBY程序包

第12章RMAN备份与恢复技术

12.1 熟悉RMAN环境

12.1.1 RMAN环境的构成

12.1.2 目标数据库的配置

12.1.3 目录数据库的配置

12.1.4 配置RMAN执行环境

12.1.5 配置备份通道与存储

12.1.6 磁带通道的磁盘模拟

12.2 RMAN备份的主要形式

12.2.1 RMAN备份的优点

12.2.2 备份目标和备份结果

12.2.3 执行RMAN备份BACKUP

12.2.4 Plus Archivelog解析

12.3 执行RMAN增量备份

12.3.1 启动块改变跟踪

12.3.2 增量备份的类别

12.3.3 基于SCN的增量备份

12.4 RMAN备份的其他选项

12.4.1 Backup指令的其他选项

12.4.2 限定RMAN备份的过程

12.5 管理RMAN的备份结果

12.5.1 查看备份结果LIST

12.5.2 关于备份的报告

12.5.3 备份的状态与交叉检验

12.5.4 在RMAN中注册备份

第13章RMAN与Data Guard

13.1 RMAN复制与备用数据库

13.1.1 复制的必要准备

13.1.2 为物理备用而复制

13.2 Data Guard环境中的RMAN配置

13.2.1 唯一性标识DB_UNIQUE_NAME

13.2.2 为主备库配置RMAN

13.3 卸载备份至备用数据库

13.3.1 RMAN备份的数据库相关性

13.3.2 使用备用端备份恢复主数据库

13.3.3 使用备用端数据文件恢复主数据库

第14章闪回数据库与Data Guard

14.1 数据库闪回功能

14.1.1 闪回日志与数据库闪回

14.1.2 还原点和闪回窗口

14.2 配置数据库闪回和还原点

14.2.1 闪回和保证还原点的条件

14.2.2 启动数据库闪回功能

14.3 闪回恢复区的维护

14.3.1 闪回恢复区的删除规则

14.3.2 监控与管理闪回恢复区

14.4 闪回数据归档

14.5 数据库闪回与数据恢复

14.5.1 当前演化路径下的闪回

14.5.2 闪回到Incarnation演化分支

14.6 数据库闪回在Data Guard中的应用

14.6.1 基于保证还原点的应用

14.6.2 使用快照备用数据库

第15章集群数据库系统RAC

15.1 RAC体系结构

15.1.1 RAC总体框架图

15.1.2 共享存储部分

15.1.3 集群件(Clusterware)

15.1.4 网络访问部分

15.2 OCR与Voting Disk

15.2.1 集群注册表(OCR)

15.2.2 表决磁盘(Voting Disk)

15.2.3 本地集群注册表(OLR)

15.3 构造Clusterware集群平台

15.3.1 主机环境概要

15.3.2 ASMLib驱动与ASM磁盘

15.3.3 网格基础架构(Grid Infrastructure)

15.4 创建RAC集群数据库

15.4.1 选择DBMS软件

……

第16章 RAC环境下的Data Guard

第17章 由ASM到RAC+DG的高可用之路

参考文献

前言

前言

  欢迎读者开启Oracle数据服务的高可用之路。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本质上是数据的安全,包括数据存储与数据访问的安全,因为硬件可以

  重建、软件可以重装,唯独数据不能有任何闪失(丢失或损坏)。作者在之前出版了一本技术著作——《Oracle数据存储与访问技术》,该著作专门探讨Oracle数据库在数据存储与数据访问方面的诸多技术问题。本书从另外一个角度再一次探讨数据存储与数据访问方面的问题,不过此次的落脚点不是存储与访问的技术本身,而是由此引发的数据安全方面的问题,包括数据存储的安全(可靠性)和数据访问的安全(连续性),即数据高可用性的两个侧面。

  早期的Oracle数据库都是运行在单个主机上,用户为了确保数据访问的安全,往往采用第三方的高可用方案,常用的有双机热备和冷热互备方式。这种方式有两大缺点:一是对服务器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二是不能避免数据存储的单点故障。为了改变这种方式,Oracle公司在此领域做出了多种途径的探索来确保数据存储与数据访问的安全,如较早的Standby数据库、OPS(Oracle并行服务器)等。到目前为止,Oracle经历多次技术改进与升级,两类解决方案已经比较完美地解决了此类问题,一类是数据卫士(Data Guard),另一类是数据集群(RAC)。数据卫士解决的是数据存储上的安全问题,它通过数据库存储上的冗余来保护数据,而且这种保护是动态的、联机的、跨越地理位置和网络的。数据卫士有效地避免了服务器系统在数据存储上的单点故障。数据集群解决的是数据访问上的安全问题,即提供了应用系统的不间断数据访问,它通过将数据库运行在不同的主机上来避免数据访问的单点故障。不仅如此,数据集群还很好地解决了服务器的扩展性问题,用户可以通过相对廉价的普通服务器(甚至是PC)来增加服务器的访问节点、扩展服务器的容量和性能,从而方便地实现本来由昂贵的大型主机系统才能提供的数据服务。

  在实际服务器部署中,如果能够将数据卫士和数据集群联合起来,就能够达到数据服务高可用性的更高境界,产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的效果。这正是本书作者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全书以数据卫士为主线展开介绍,并介绍相关的技术背景,如数据恢复、日志挖掘、数据闪回、自动存储管理、RMAN等,并将数据集群作为数据卫士的应用环境来展开,最终将数据卫士和数据集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带来Oracle数据服务高可用性的完整解决方案。

  本书的写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27224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3FL018)的

  支持,全书由贾代平同志主笔,吴丽娟同志写作了第1章和第17章,安志勇同志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多方面的协助。本书的出版得到电子工业出版社及薄宇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若有任何问题,可以通过邮件与作者联系,我们将提供及时的技术服务。

  作 者

  2015年3月

课课家教育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