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用对的“节奏”做“微创新”,屌丝创业者能学到什么的讲解

    作者:课课家更新于: 2015-11-09 23:34:25

    大家是否还对这部分产品运营知识存在疑问呀,让我来为大家详细解答一下。下面由小编带你走进文章的学习!!!希望你们能认真倾听哦!!网络运营

    记忆,或者主观的分析都可能不靠谱,百度指数最适合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微信是什么时侯开始火爆的?"。(橙色是微信,绿色是米聊)
    图表中橙色的陡峭曲线的起点,指向了2011年5月。四五个月的沉寂之后,微信奇迹般的崛起,把米聊甩在身后。
    微信的成功可以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我们用最靠谱的数据,和最简单的逻辑去解释的话?——微信的"胜负手",很可能在微创新 Talkbox 这里。
    张小龙说了的
    回顾微信发展时间线,你也许可以读出《通过微信谈产品》中更多的意思。
    产品经理职责

    • 1.0:"微创新" Kik - 功能,没有火
    • 1.2:"微创新" Color/Path/Instagram - 功能,还没有火
    • 2.0:"微创新" Talkbox - 功能,但是更重要的,"有趣"!火了!
    • 3.0:"微创新" 陌陌/ Bump 和其他摇一摇 Twitter 互 Follow 的 Apps /QQmail 漂流瓶 - 有趣!更火了!

    这个过程,是张小龙所说的"有趣 > 功能 > UI" 的最生动证明。"有趣"的重要性,也成为张小龙偏爱"文艺青年产品经理们"的原因。如果敢爱敢恨敢裸奔的文艺混混都泡不到白富美,矮搓穷的成功率就更小了。
    张小龙没说的
    腾讯的产品经理们资源充足。没有反垄断调查束手束脚。这时,和"创新"比较,产品的"选择"和"节奏"是最重要的。
    腾讯那么多不温不火的产品说明:把这两点做到极致也不容易。

    服务好普通用户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内容推荐,如何挖掘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我之前在CSDN社区工作时的方法是:让研发将最近1年之中社区之中回帖量排名前1000的帖子导出,然后将他们归为几类,
    再看他们的比重。选择两三个比较热门的领域组织活动,激励用户分享内容。这个方法适合比较大型的社区,因为社区已经有了一定的访问量基础,可以用来做数据分析,如果你是运营一个新社区,可以找行业内比较著名的网站或者社区,抓取他们的数据,然后做数据分析。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做活动只是一个短期的刺激手段,你必须要有一些长期的运营方案,才能把这件事做好,我之前的方法是在社区一些固定的推广位,每天按照比例更新下这些内容。在做内容推荐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推荐的内容要与社区的主题息息相关。
    ?以内容质量优先,如果社区人气不行,可以适当找一些站外的内容。
    ?选择内容好或者主题的帖子进行推荐,二者必占其一。产品包装
    ?如果是主题好的帖子,要选择楼主比较爱参与互动讨论的进行推荐。
    ?如果是含有负面信息的帖子,要看楼主的回复判断下内容的真实性,有必要的时候要与楼主私下沟通,保证内容的真实性。

    面对那么多火爆的产品,产品中那么多功能,"选择"什么做微创新,想想也是头疼的事情。熟悉市面上所有相关产品,并且正确的分析出他们的杀手功能仅仅是基本功。(在互联网产品经理扎堆的地方,这个问题没有靠谱答案也许可以说明:能做好基本功的人,真不多。
    而熟悉腾讯产品开发流程的会知道,他们往往对竞争对手的东西如数家珍。这个基础上,微信只两次试错就踩到了浪尖,选择的用心和精准令人叹为观止。
    产品的功能推出的"节奏",也很微妙。太早,没有市场反馈来评价创业公司创新的价值,贸然"微创新"他们会增加风险。太晚,对手又可能已经成势(腾讯的手机安全产品就很被动)。
    而微信推出新功能的节奏,基本上是在市场检验之后,对手做大之前。节奏感媲美艾尔帕西诺的探戈。
    个人以为,腾讯产品思路的核心,就是"选择"对的功能,用对的"节奏"做"微创新"。微信,就是这种思路的登峰造极之作。
    张小龙出手慢,但是准。最终,更快的 Kik,米聊,Talkbox,都死于一次次优雅的出手。
    最后的话
    腾讯产品经理们无疑是移动互联网圈子里面的富二代。而资源和渠道上捉襟见肘的创业者们,恐怕只好比喻为**丝了。
    和"选择"或者"节奏"比较,**丝的崛起也许更需要另外一些东西。
    比如陌陌,他很可能参考了 Badoo 或者 Skout ,但无疑有更多的"原创性"。比如唱吧,面对K歌达人等一票竞争者,社交化的不但准,而且,"快"。
    谁不想手谈观淝水,说笑退前秦?问题是,**丝们玩得起后发制人的游戏吗
    更多视频课程文章的课程,可到课课家官网查看。我在等你哟!!!你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

课课家教育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