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年间,以36氪、爱范儿、虎嗅网等为代表的科技博客在国内媒体行业异军突起,几乎有全面盖过传统科技门户媒体的势头。无论在微博还是微信朋友圈,好友们转发的文章大多来自科技博客,鲜见donews、techweb等老门户的身影。去年下半年,腾讯科技和新浪科技都把页面改成了科技博客流行的样式,开始把自己也变成科技博客。
科技博客为什么会这么快的崛起?这是一个笔者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的问题,今天把我的一些看法整理成文,希望抛砖引玉,与同行朋友们共同探讨。
不是自己太强大,是敌人太腐朽
上面这个小标题起的可能有些不敬,但事实就是如此。科技博客革的是谁的命?是传统的科技门户的命。传统科技门户基本上少有原创性的内容,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转载来自传统纸媒的科技报道。传统纸媒的内容,加上科技门户的渠道,构成了传统科技门户的产业链。而这条产业链,是非常脆弱的。
首先,来自传统纸媒这个内容源的新闻质量是不高的。中国向来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记者们大多以跑场子拿红包为主要工作内容,而专业素质高、写出名气的好记者,又往往因为这个行业的收入水平偏低而转行。因此在科技报道这个行业里,真正懂得行业的好记者是非常稀缺的,最后出来的内容基本上都属于科技八卦了。
再来看科技门户的这个渠道,如果遮住左上角的logo,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分不出它到底是哪个站点吧?门户站点出于流量运营的考虑,一直以追求更多、更全的信息为宗旨,频道总要搞到十几个之多,满屏幕都是超链接,导致主次不分、信息过载、垃圾信息过多,阅读体验很差。内容同质化,形式同质化,使得这个行业拼的只是谁的入口位置更好,而不是谁的产品更好。
本就质量不高的内容,加上老旧的排版风格,读者已经忍受他们很久了。这个时候,随便给读者一个更好些的选择,都会趋之若鹜吧。
科技博客的共性优势
1、极度细分的定位
虽然广义上都叫做科技博客,但是每个科技博客都有所不同。比如36氪以国外科技新闻为主,爱范儿以移动互联网和硬件设备为主,engadget以硬件设备为主,i天下网商以电子商务为主,科学松鼠会以科学为主,等等。如果说传统的科技门户像一张报纸的话,那么科技博客就像一本杂志。极其细分的定位,使得它对目标读者的粘性比包罗万象的门户高出很多。
2、有独立的观点和立场
传统的科技媒体强调客观中立,讲究的是还原客观事实,一般不会发表自己的议论。而科技博客从一开始,就没有标榜自己要客观中立,它就是主观的,它会对新闻发表带有倾向性的评论。事实证明,和单纯的还原客观事实相比,读者其实更喜欢有观点的报道。
3、更强的专业性
科技博客的诞生过程与传统的媒体公司非常不同。很多科技博客是由在某个领域非常专业的人所创建,然后创始人联合一些朋友共同为博客供稿,这些人不是职业记者,但他们是所在领域的专家,所以他们的内容其实比普通媒体要专业的多。
4、少而精的内容
和传统门户强调多而全的海量信息不同,科技博客走的是少而精路线。打开网易云阅读的订阅页面可以看到,传统的科技门户们文章数量极多,网易科技每周更新是687篇,cnBeta每周更新1367篇,DoNews是每周更新954篇,与之相对的是,36氪每周更新109篇,虎嗅网每周125篇,爱范儿每周31篇,科学松鼠会每周25篇,i天下网商每周21篇(以上数据的时点为2013年1月6日)。由于读者的时间是有限的,这种提供少量精致内容的做法更加符合用户需求。
5、对目标读者的号召力
如果把传统门户比作内容卖场的话,那么科技博客就是内容品牌。我们很少听到有人说自己是联华超市的粉丝,但是我们会听到有人说自己是苹果的粉丝、是某个奢侈品牌的粉丝,科技博客也如此,他们是有粉丝的。科技博客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认同其价值观的读者会粘着在科技博客的周围,形成一个社交圈子。
6、美观大方的排版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这话很有道理。科技的页面大多设计非常简洁,没有密密麻麻的超链接,只有一个按照时间排序的目录区,看过这样清爽的页面以后,谁还能继续忍受科技门户呢?
几种不同的玩法
上面一段大体总结了科技博客们共有的一些优势,但是具体到不同的个体,又有许多不同的玩法。这里以爱范儿、36氪、虎嗅网、i天下网商为例,简单分解一下他们的不同套路。
36氪:翻译起家,活动聚人
36氪发展时间仅仅两年,确已经成为国内最为著名的科技博客之一,实力不容小觑。与爱范儿那种一群人业余搞搞的做法不同,36氪的运作是非常商业化的,它的团队也以专职人员为主。坦率的讲,除了几个创始人非常厉害以为,36氪从人才市场上所能招聘到的编辑水平并不比其他媒体强多少,但是他们却走了一条独辟蹊径的道路——编译。36氪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来自于国外的科技媒体,他们只是比国内其他媒体更早的把他们翻译过来而已,谈不上什么原创和深度,但由于这些外文内容本身的优质和稀缺,就使得36氪的翻译内容大受欢迎了。这条路走得非常巧,它不难,但是非常有效。在初期靠翻译聚集起流量和人气以后,36氪现在加大了对于国内科技行业的报道力度,原创内容的比重也在增加。
科技博客的广告收入一般都不占大头,那他们如何盈利呢?主要靠做活动。爱看36氪的人,以国内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居多,互联网又是创业热土,于是36氪就通过线下活动把这群创业者聚起来。创业者最需要的又是什么呢?是钱。于是36氪又顺理成章的把自己变成了创业者和VC中间的一座桥梁。这样的运作方式,已经完全超出了媒体公司以内容为主营业务的概念。
虎嗅网:媒体外壳,社区内核
虎嗅网2012年5月上线,成长速度极为惊人,半年多时间就跻身国内一线科技博客行列。据笔者观察,虎嗅的套路大致如下:
首先,虎嗅选择了国内科技新闻为主、国外科技新闻为辅的定位,形成了定位的差异化。36氪、雷锋网这些先发者几乎都定位在国外科技新闻上,国内科技新闻领域留出了一块空白,于是虎嗅选择了这个角度切入。
其次,虎嗅用“精选”这个讨巧的办法,既解决了内容数量的问题,又解决了产品卖点的问题。做国外的新闻可以靠翻译,做国内新闻怎么办?靠转载。笔者曾经粗略的统计过虎嗅的原创内容和转载内容的比例,在“看点”频道里,大概3/5的内容是转载其他媒体报道,余下的2/5也并非全部都是原创,有很大部分也是属于综合其他媒体报道的“深度编辑”稿。虽然是转载,但虎嗅的转载方式又和别人不同,它一般不会原封不动的转,而是会进行一些编辑,比如换个标题、把长文截短、把几篇文章拼在一起,然后加上一些带有自己观点的简短评论,这就加上了虎嗅的风格烙印。而且,不得不佩服的是,编辑选择稿件的能力确实够强,创始人李珉是前《中国企业家》执行主编,其媒体业务水平要远超其他科技博客。
第三,UGC内容是虎嗅网的独特优势。与爱范儿这种群体博客不同,虎嗅网并没有一只固定的写作团队,但它的流动作者特别多。其实,我们可以把虎嗅的“观点”频道看作是一个披着博客外衣的社区,只不过这个社区是审核制的,只有编辑认为优质的内容才能够发布出来。这种审核制的UGC发布机制,既避免了普通社区内容太水的问题,又给用户提供了一条发布文章的通道,而且一旦文章得以发布作者还会有成就感。虎嗅通过“看点”积累网站的种子用户,然后把这些用户分享给为“观点”投稿的作者,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关注和影响力,以此刺激作者们更多的为虎嗅投稿,而这些作者们本身都是意见领袖,他们会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传播自己的文章,这样又为虎嗅带来了新的用户,一个正向的闭环由此形成。
i天下网商:依托母刊,深挖行业
i天下网商和前面几个从0开始创业的科技博客又有所不同,它是《天下网商》杂志社内部生长出来的一个媒体,属于一个传统媒体转型的案例。i天下网商与母公司的采编团队实行了打通,记者同时为杂志和网站供稿,因此一开始就具备了较强的原创能力。在定位上,i天下网商进行了两次细分,先聚焦于电商行业,然后聚焦于电商行业的知识性内容,从而与其他先行的行业媒体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化。坦率的说,i天下网商更像是一本披着科技博客外衣的杂志,它的内容生产不像其他科技博客那样讨巧,甚至可以说有些笨重。虽然业内口碑非常好,但是受限于传统媒体公司技术能力不强的现实,它难以调动起社会化的力量,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权当一个反面案例来看吧。
(注:以上关于一些具体科技博客的阐述,来自于本人的长期观察,并未经过当事人验证。如与实际情况不符,欢迎批评指正。)
来自网络培训,文/THE ONE @许维
¥398.00
¥98.00
¥179.00
¥1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