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年,法国思想家夏尔·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以“合作经济”的思想来反抗资本与利益团体盘剥。他何曾想到,200年后的互联网,也将会遇到一模一样的困境。
2018年9月,滴滴宣布暂时停止夜间服务功能。一时间,前些天还群情激奋的人愕然发现,没有了滴滴,出行确实遭受了诸多不便。我们仿佛听见了滴滴的狞笑:“别搞笑了,你们还是会巴巴的求着我回来的…”
蜜糖:大佬的补贴
现在看来,滴滴的初心,或许是干净的。2012年,程维和自己的领导王刚先后从阿里离职,二人把目光投向了网约车市场。 时值5月,老领导王刚慷慨地拿出70万,程维自己掏了10万,就这样“小桔科技”在北京城成立。滴滴的起步十分狼狈,就花了八万块找外包开发,匆匆上线、Bug不断。后来程维才知道,滴滴经过层层转包,最后完成第一代app开发工作的,是一个中专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几个月后,滴滴的账上只剩下一万多块钱,程维焦头烂额的四处融资。那年的冬天很冷,北京更迎来了一场猛烈的暴风雪,但就是那场雪,让人们用起了滴滴。伴随着恶劣天气的出现,网约车的需求被大量激发。订单开始上扬后,滴滴拿到了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1000万美元。
此后,滴滴有了阿里的人、的技术、腾讯的钱,意气风发的少年举起巨剑,誓要挑战恶龙。在资本的加持下,滴滴把传统的士公司打得头晕目眩,更与快的、Uber开启了猛烈的市场份额战争。于是,我们迎来了那场难以忘怀的打车补贴大战。那段时间,打的几乎不花钱,有聪明的人,还能赚不少。滴滴似乎真的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移动互联网让出行更美好。
然而,司机和乘客赚到的,始终是小利。王刚的慷慨并没有白费,他在滴滴上赚到的数字,不但在朋友圈中刷新:70 万,能在北京买个厕所的钱,也能投出滴滴这样伟大的公司,顺便赚上的远超35 亿。到现在,这个数字已经成了上千亿。
砒霜:垄断的阴影
2014年,沉浸在巨额烧钱补贴大战中的中国网民不会想到,这些烧掉的钱,很快就要再往我们身上一点一点抽回来。一统天下的滴滴,终于开始显露出了可怕的獠牙:屠龙少年,终究变成了恶龙。
事实上,“顺风车”连续的事故,并非滴滴的一时疏忽。仔细想想,多少互联网产品都以“用户至上”作为口头宣扬的理念,但更多时候,平台只是把用户当做了待剪的羊毛而已。如同Facebook,滴滴,京东这样的大平台,不断收集和利用用户的数据和注意力,并包装成广告系统向客户售卖以赚取巨额利润。
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用户、司机的数据和关系都被绑定在了一家公司身上,让用户完全放弃滴滴这样的巨头转向新软件,很有可能会遇到无车可打的情况,造成生活的不便。所以作为用户,很多时候只能忍气吞声。这样的困局,有什么方法可解?
破解:合作经济的力量
在实体产业中,我们曾经看到过相似的场景。由于商业巨头对农业、制造业和商业的控制,曾经让身处底部的一线农业工作者苦不堪言。而基于“合作经济”思想创立的合作社,就能把弱者联合起来,让小农户的集体利益得以保护。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农资、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服务,而对外则用一个声音说话,提高农户的市场话语权。每个农户都是合作社的一份子,会因为合作社的壮大从中直接受益。
合作经济的思想可以运用于互联网产品吗?如果用户自己的社交和服务关系都属于自己,那么滴滴和乘客的信息、使用习惯、服务信用等数据,就应该允许被导出和授权给其他的打车应用。这样,用户在挑选的过程中,更加注意的是哪一个应用的产品和服务最好,而不是谁垄断了市场。
可是一旦巨头们交出了自己业务核心资产“用户数据”,那互联网公司改如何盈利?毕竟,对于Facebook、Google、阿里这样的公司来说,广告收入就是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把用户数据拱手相让,也就断了公司的财路。另一方面,如何能够保证,保存用户数据的平台,不会成为新的巨无霸,肆意变卖、使用用户数据呢?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合作经济”有互联网结合落地的前景。在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中,可以透明、公开的记录用户数据的使用痕迹和权益分配。从“合作经济”中汲取思想,再从区块链中拿到技术支撑,未来将会出现能与用户共同创造价值,共同管理运营,共同分享收益的生态与应用。
用户与平台的关系,不再只是“消费者”与“服务商”。通过持有通证,用户能将可以通过分红或资产增值的方式,分享到一个公司的成长收益,还能深度参与到公司的管理和决策。如果一个应用让用户的利益受损,那么用户将会带着自己最宝贵的“数据”离开,高企作恶成本将对整个生态的服务提供者进行约束。
在资本的推动下,不只是滴滴,更多互联网巨头垄断的阴影还在不同的领域,不断压榨我们的利益。只能殷切地盼望,一个有用户价值和贡献所构建的,基于合作经济的互联网时代可以早一日到来。
¥399.00
¥699.00
¥299.00
¥3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