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从基础到架构

    作者:课课家教育更新于: 2018-01-31 18:38:21

      “云计算”这个词,相信不少人还是听说过的,也不是什么特别新鲜词了。云计算不仅是技术,更是服务模式的创新。云计算值所以能够为用户带来更高的效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是基于对整个IT领域的变革,其技术和应用涉及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用用系统、运维管理、服务,模式等个各个方面。
      1、什么是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成一片电脑云。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云计算—从基础到架构_云计算_云服务_云基础架构_课课家教育
      2、云的分类
      1)按服务类型分类
      云按服务类型分类,我们可以分为基础设施云、平台云、应用云,那么我们来解释下这几类云。
      基础设施云:这些云为用户提供底层的接近于直接操作硬件资源的服务,例如云的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而且非常的灵活,基本上不受控制,但是用户自己如果想使用基础设施云提供的服务,那么自己需要提供大量的工作来完成设计和实现,来完成自己的应用,因为基础设施云除了提供基础的技术及存储服务外,不会提供其他的服务。
      平台云:这里的平台类似于托管资源服务器,这样的一个平台为开发人员提供应用程序的托管,一般来说,这样的平台会有相应的规则和限制,一旦开发人员开发出来满足平台运行的应用程序并成功部署后,运行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其他管理工作,将由平台自行管理。
      应用云:用于云就是为客户直接提供业务应用,用户只需要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对云提供商提供的服务进行配置即可,当然这样的应用对客户来说是最容易使用的,用户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对自身的业务需求对应用云进行相应的定制即可,但是这一类云一般来说,灵活性和适用性比较差,因为一般来说这类应用只是针对一种特定的功能。
      2)按服务方式分类
      公有云:就是有若干企业和若干客户使用的形式,在公有云中,用户使用的服务,都是由第三方云服务提供商提供,该提供商也为其他的客户提供服务,所有的用户共享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所有资源。
      私有云:就是只是在某个企业内部独立建立的云环境,私有云是专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专有云计算服务,企业内部的员工都可以访问这个私有云内部的所有服务资源,当然这里也类似我们平时构建的管理系统,可以设置相应的权限,公司或者组织以外的用户,无法访问这个云环境中的资源。
      混合云:就是公有云和私有云相结合的形式。
      3、云基础架构
      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作为云计算的三大部分之一,将基础架构进行云化,从而更好的为应用系统的上线、部署和运维提供支撑,提升效率,降低TCO。同时,由于IaaS包含各种类型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因此在向云迁移过程中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如下图所示,传统的IT部署架构是“烟囱式”的,或者叫做“专机专用”系统。

    云计算_IaaS_云基础架构
      在这种架构中,新的应用系统上线的时候需要分析该应用系统的资源需求,确定基础架构所需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设备规格和数量,这种部署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硬件高配低用。考虑到应用系统未来的3~5年业务发展,以及业务突发的需求,为满足应用系统的性能、容量承载需求,往往在选择计算、存储和网络等硬件设备的配置时会留有一定比例的余量。但硬件资源上线后,应用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的负载并不会太高,使得较高配置的硬件利用率不高。
      整合困难。用户在实际使用中也注意到了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形,当需要上线新的应用系统时,会优先考虑部署在既有的基础架构上。但因为不同的应用系统所需的运行环境、对资源的抢占会有很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可靠性、稳定性、运维管理问题,将新、旧应用系统整合在一套基础架构上的难度非常大,更多的用户往往选择新增与应用系统配套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硬件设备。
      这种部署模式,造成了每套硬件与所承载应用系统的“专机专用”,多套硬件和应用系统构成了“烟囱式”部署架构,使得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占用过多的机房空间和能源,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多,IT资源的效率、扩展性、可管理性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云基础架构的引入有效解决了传统基础架构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云计算_虚拟化层_云层
      云基础架构在传统基础架构计算、存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增加了虚拟化层、云层:
      虚拟化层:大多数云基础架构都广泛采用虚拟化技术,包括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通过虚拟化层,屏蔽了硬件层自身的差异和复杂度,向上呈现为标准化、可灵活扩展和收缩、弹性的虚拟化资源池;
      云层:对资源池进行调配、组合,根据应用系统的需要自动生成、扩展所需的硬件资源,将更多的应用系统通过流程化、自动化部署和管理,提升IT效率。
      相对于传统基础架构,云基础架构通过虚拟化整合与自动化,应用系统共享基础架构资源池,实现高利用率、高可用性、低成本、低能耗,并且通过云平台层的自动化管理,实现快速部署、易于扩展、智能管理,帮助用户构建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云业务模式。
      4、云基础架构融合
      云基础架构资源池使得计算、存储、网络以及对应虚拟化单个产品和技术本身不再是核心,重要的是这些资源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可灵活调度和扩展的资源池,面向云应用实现自动化的部署、监控、管理和运维。
      云基础架构资源的整合,对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带动了一系列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变革。传统模式下,服务器、网络和存储是基于物理设备连接的,因此,针对服务器、存储的访问控制、QoS带宽、流量监控等策略基于物理端口进行部署,管理界面清晰,并且设备及对应的策略是静态、固定的。云基础架构模式下,服务器、网络、存储、安全采用了虚拟化技术,资源池使得设备及对应的策略是动态变化的(如下图所示)。

    网络虚拟化_服务器_资源池
      由于部署了虚拟化,一台独立的物理服务器变成了多个虚拟机,并且这些虚拟机是动态的,随着应用系统、数据中心环境的变化而迁移、增加、减少。例如上图中的Server1,由于某种原因(例如Server1负载过高),其中的某个虚拟机VM1迁移到同一集群中的Server2。此时如果要保持VM1的业务访问不会中断,需要实现VM1的访问策略能够从Port1随着迁移到Port2,这就需要交换机能够感知到虚拟机的状态变化,并自动更新迁移前后端口上的策略。
      这是一种简单的计算虚拟化与网络融合联动的例子。最新的EVB(以太网虚拟桥接)标准VEPA(虚拟以太网端口聚合,802.1Qbg)即是实现这种融合联动方案的技术标准,其包括了VDP虚拟机发现和关联、CDCP 虚拟机多通道转发等协议,通过标准化的主机与网络之间虚拟化信息的关联控制,实现虚拟化环境向物理环境的映射,使得虚拟机的服务变更可以通过网络的感知来自动化响应。
      事实上,云基础架构融合的关键在于网络。目前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自成体系,但就整个IT基础架构来说,网络是将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用户连接组一起的纽带,只有网络能够充分感知到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和用户访问的动态变化,才能进行动态响应,维护网络连通性的同时,保障网络策略的一致性。否则,通过人工干预和手工配置,会大大降低云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
      5、云基础架构融合方案
      如下图所示,云基础架构分为三个层次的融合。

    硬件层_业务层_管理层  1)硬件层的融合
      例如上文提到的VEPA技术和方案,则是将计算虚拟化与网络设备和网络虚拟化进行融合,实现虚拟机与虚拟网络之间的关联。此外,还有FCoE技术和方案,将存储与网络进行融合;以及横向虚拟化、纵向虚拟化实现网络设备自身的融合。
      2)业务层的融合
      典型的方案是云安全解决方案。通过虚拟防火墙与虚拟机之间的融合,可以实现虚拟防火墙对虚拟机的感知、关联,确保虚拟机迁移、新增或减少时,防火墙策略也能够自动关联。此外,还有虚拟机与LB负载均衡之间的联动。当业务突发资源不足时,传统方案需要人工发现虚拟机资源不足,再手工创建虚拟机,并配置访问策略,响应速度很慢,而且非常的费时费力。通过自动探测某个业务虚拟机的用户访问和资源利用率情况,在业务突发时,自动按需增加相应数量的虚拟机,与LB联动进行业务负载分担;同时,当业务突发减小时,可以自动减少相应数量的虚拟机,节省资源。不仅有效解决虚拟化环境中面临的业务突发问题,而且大大提升了业务响应的效率和智能化。
      3)管理层的融合
      云基础架构通过虚拟化技术与管理层的融合,提升了IT系统的可靠性。例如,虚拟化平台可与网络管理、计算管理、存储管理联动,当设备出现故障影响虚拟机业务时,可自动迁移虚拟机,保障业务正常访问;此外,对于设备正常、操作系统正常、但某个业务系统无法访问的情况,虚拟化平台还可以与应用管理联动,探测应用系统的状态,例如Web、APP、DB等响应速度,当某个应用无法正常提供访问时,自动重启虚拟机,恢复业务正常访问。
      数据中心由传统基础架构向云基础架构的转变,极大提升了基础架构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资源池的云融合,构建统一、融合、联动的基础架构系统,不仅提升了应用系统部署的可靠性、灵活性、可扩展和管理性,而且也促进了云计算的应用和实践。
      以上就是本章的内容,大家看完本章内容后,如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您提出来,我们可以及时改进,谢谢您的意见,如果有错误或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点。

课课家教育

未登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