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在建筑空间与结构方面与其它建筑类型相比,具有很大差别。 本篇课课家为你详细介绍。
差别-反映出功能要求的特性-设计的主要依据 建筑类型-反映在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上,其结果不同
*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中核心问题: 1)功能分区 2)人流疏散 3)空间组成
4)与室外环境的联系
*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中其它问题:
空间的大小,形状,朝向,供热,通风,日照,采光照明等。
第一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公共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与组成类型:
1)主要使用部分
2)次要使用部分(辅助)
3)交通联系部分
例如:学校、幼儿园、图书馆、电影院等。 空间的使用部分与辅助部分之间, 主要使用部分与次要使用部分之间, 辅助部分与辅助部分之间, 楼上与楼下之间,室内与室外之间等等, 都离不开交通联系部分。 一般把出入口,通道,过厅,门厅,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等称之为建筑的交通联系空间。
*公共建筑的交通联系部分: 水平交通、垂直交通、枢纽交通
一.空间中的水平交通: 过道,门厅,出入口
形式:封闭的、开敞的、半开敞的、 直线的、曲线的、直线曲线相结合的。
原则:直接、通顺、防止曲折多变,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 内走廊,外走廊,走道。
1)满足疏散最小宽度。
旅馆、办公(1.5-2m)、医院(3-4m)、学校(2-3m); 展览陈列、园林游廊(观赏距离)
2)满足建筑性质、功能需要、防火规范、耐火等级、视觉艺术及空间感受。《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通道一般考虑直接的自然采光。 单面通道、双面通道(办法)
二.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 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坡道…
(一)楼梯的形式:直跑,双跑,三跑,剪刀式,旋转式,曲线式。
楼梯设计的要求:1) 选择好适当的位置和数量。 2) 根据功能和防火规定。
(门厅过厅等交通枢纽或靠近交通枢纽) 直跑楼梯:方向性强,中轴线上突显庄重性 双跑楼梯:可节省交通空间,使用性强 三跑楼梯:对称和不对称
旋转楼梯:装饰性、趣味性强、可增加空间的活泼轻松气氛。 剪刀楼梯:人流疏散量较大,可以有效利用空间。
(二)坡道:延伸阅读《无障碍设计规范》
常人流疏散集中的地方设置坡道,以利于安全快速疏散的要求,多用于交通建筑、医院建筑和多层停车场。 ①应考虑防滑措施;坡度一般8%~15%,在人流比较集中的部位,则需要平缓些,常为6%~12%。 ②缺点:所占面积通常为楼梯的4倍,室内很少采用。
(三)电梯:延伸阅读《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特点:服务层多,使用方便,效率高。
多用于公建层数较多或某些层数不高但具特殊功能要求(医院等)的公建。 电梯设计时应该考虑的要求:
①按防火规定要求,配置安全疏散楼梯,供电梯故障时使用。 ②每层电梯出入口前,应考虑有停留等候空间。
③在8层左右的高层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几乎起同等重要的作用。可将二者靠近布置以便相互调节,有利于集散人流。
④在超过8层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可成组排列于电梯厅内,一般每组不超过8部为宜。 ⑤因电梯本身不需要天然采光,所以电梯间的位置可以比较灵活。其位置主要依据交通联系是否方便来确定,宜选择在人流集中、明显易找的交通枢纽地带。
(四)自动扶梯:
①为保证使用方便与安全,坡度较平缓,30℃左右。 ②可随时上下无需等候,可连续快速疏散大量人流。 ③和电梯相比,发生故障时可作一般楼梯使用,无需设机房。 ④应充分考虑两部自动扶梯之间的衔接问题。
三、空间组合中的交通枢纽:
因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渡以与及通道、楼梯等空间的衔接等,需设置门厅、过厅等空间形式,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过渡的作用。
枢纽空间设计依据:功能方面的要求、精神方面的要求着重分析功能方面的要求:; 建筑的主入口—空间组合的咽喉要道—设计的重点 旅馆交通枢纽—接待、住宿、乘车、邮电等 车站交通枢纽—问讯、售票、小卖等
医院交通枢纽—接待病患、挂号、收费取药等 演出建筑交通枢纽—售票、存衣、检票、休息等 枢纽空间设计方法: ①合适的尺度感。
对空间大小的适度感受,非空间的绝对尺度 ②明确的导向感。
无需借助标志,即可将人引导到要去的方向
③面的处理、色彩质感光影的处理、家具与装饰小品的处理等④空间构思的意境。宏伟、亲切…
第二节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 功能分区的要点:
当公共建筑的使用功能比较复杂时,要求对建筑空间以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根据各空间的密切程度按区段加以划分,最终达到功能分区明确和联系方便。 * 功能分区的首要目的和原理:
①应分析主与次、内与外、动与静等方面的关系。
②在位置、朝向、采光及交通联系等方面,主要功能空间与次要空间的布局应顺理成章、各得其所。 ③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功能分区。分析各部分空间的关系,要清楚哪些部分需紧密联系,哪些部分需适当隔离,而哪些部分既要联系又要有一定的隔离。 ⑤对外联系紧密的空间应设置在底层。 实例:旅馆—内外
医院—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幼儿园—闹与静
第三节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
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因使用性质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同的人流特点,有的人流集散比较均匀,有的又比较集中。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平面和立体的两种人流组织方式。 ①中小型公建的人流活动较简单,多采用平面的组织方式。
②在某些公共建筑的流线组织中,往往需要运用综合的方式才解决,也就是说,有的活动需要按平面方式进行安排,有的活动则需要按立体方式加以解决。旅馆、影剧院、交通建筑
公共建筑空间组合中的人流组织问题,实质上是人流活动的合理顺序问题。它应是一定的功能要求与关系体系的体现,同时也是空间组合的重要依据。它在某种意义上,会涉及到建筑空间是否满足使用需求;是否紧奏合理;空间利用是否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人流组织中的顺序关系是极为重要,应结合各类公共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进行深入分析。
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问题,是人流组织中的又一个重要的内容,尤其对于人流量大而集中的公共建筑来说更加突出。
公共建筑中的人流疏散,有连续性的(医院,商店,旅馆等)和集中性的(影剧院,会堂,体育馆等)。有的公共建筑是属于两者之间的,兼有连续和集中的特性。(展览馆、学校建筑等) 一、阶梯教室人流集散的特点
在高校中,阶梯教室所容纳的人数,小型的为90-150人,中型的为180-270人,大型的为300人以上。
①出入口合并设置。出入易交叉,用于规模小的阶梯教室。
②出入口分开设置。干扰小,疏散快,用于规模较大的阶梯教室。
二、影剧院、会堂人流集散的特点
电影院的人流活动多具有连续性,且各场次中间休息的时间一般较短,所以常要求入场口与散场口分开设置。但是出入口的位置,应密切结合总图的道路系统和室内席位的具体情况妥善安排,使疏散设计达到方便,安全,快捷的要求。因此在考虑剧院,音乐厅,会堂建筑的疏散时,需要密切注意缓冲地带人流停留时间,切忌各部分之间的疏散时间失调,超过安全疏散的允许范围。
疏散设计与材料、结构的防火等级、观众厅的席位排列、楼梯过道的具体布置等密切相关。
三、体育建筑人流集散的特点
1、特点:体育馆建筑具有集散大量人流(远比影剧院多,达数万人),疏散时间集中的特点,所以在安排人流活动时应设置足够数量的疏散口,以满足安全疏散的要求。
2、体育建筑的席位排列与交通组织,对疏散设计的影响颇大。 常用的布置方式:
①在观众席内设置横向通道,即在同一标高疏散口之间的联系通道上。如处理不当,易减少席位、干扰视线等缺点。大中型馆
②只设纵向走道方式,以纵向走道直接通往各个疏散口。 相对会增加疏散口的数量和损失席位的确定。小型体育馆
以上着重从公共建筑的空间使用性质,功能分区、流线特点,疏散设计等方面分析功能问题的,但是在公共建筑空间环境的创作中争取良好的朝向,合理的采光、适宜的通风以及优美舒适的环境等。同样也应给予重视,而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影响建筑布局的形式。所以在考虑功能问题时应结合具体的设计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把握住公共建筑设计的基础。
¥100.00
¥30.00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