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架设一个系统的时候通常需要考虑到如何与其他系统交互,所以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各种系统之间是如何交互的,使用何种技术实现。
1. 不同系统不同语言之间的交互
现在我们常见的不同系统不同语言之间的交互使用WebService,Http请求。WebService,即“Web 服务”,简写为 WS。从字面上理解,它其实就是“基于 Web 的服务”。而服务却是双方的,有服务需求方,就有服务提供方。服务提供方对外发布服务,服务需求方调用服务提供方所发布的服务。如果说得再专业一点,WS 其实就是建立在 HTTP 协议上实现异构系统通讯的工具。没错!WS 说白了还是基于 HTTP 协议的,也就是说,数据是通过 HTTP 进行传输的。最早我们是用CXF开发SOAP服务实现WS,后面我们是用REST服务实现WS(这个目前使用比较多,也最我用得最多的这一种)。基于 CXF也可以开发REST服务,不过我们一般直接使用springMVC或者其他MVC框架实现REST服务。
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Web service的话一般指十来年前IBM主导的基于XML的各种交互技术,现在除了一些公司在用之外用得人也很少了。广义的话Webservice就是Web 服务了,一切皆服务。
2. 不同系统相同语言之间的交互
常见的不同系统相同语言之间的交互用RPC(远程过程调用),或者RMI(远程方法调用)实现,不用对外部提供服务,当然上面说的也可以使用在相同语言之间的交互,只是我常用的是RPC。
不同产品的架构
3. 单个产品的架构演进
一般我们只是一个产品的情况下的架构演进历程,如果需要对外提供webService,通常使用REST服务实现。
以下一段内容来源于知乎
1)分布式架构的演进系统架构演化历程-初始阶段架构
初始阶段 的小型系统 应用程序、数据库、文件等所有的资源都在一台服务器上通俗称为LAMP
特征:应用程序、数据库、文件等所有的资源都在一台服务器上。
描述:通常服务器操作系统使用Linux,应用程序使用php开发,然后部署在Apache上,数据库使用MySQL,汇集各种免费开源软件以及一台廉价服务器就可以开始系统的发展之路了。
2)系统架构演化历程-应用服务和数据服务分离
好景不长,发现随着系统访问量的再度增加,webserver机器的压力在高峰期会上升到比较高,这个时候开始考虑增加一台webserver
特征:应用程序、数据库、文件分别部署在独立的资源上。
描述:数据量增加,单台服务器性能及存储空间不足,需要将应用和数据分离,并发处理能力和数据存储空间得到了很大改善。
3)系统架构演化历程-使用缓存改善性能
特征:数据库中访问较集中的一小部分数据存储在缓存服务器中,减少数据库的访问次数,降低数据库的访问压力。
描述:系统访问特点遵循二八定律,即80%的业务访问集中在20%的数据上。缓存分为本地缓存和远程分布式缓存,本地缓存访问速度更快但缓存数据量有限,同时存在与应用程序争用内存的情况。
4)系统架构演化历程-使用应用服务器集群
在做完分库分表这些工作后,数据库上的压力已经降到比较低了,又开始过着每天看着访问量暴增的幸福生活了,突然有一天,发现系统的访问又开始有变 慢的趋势了,这个时候首先查看数据库,压力一切正常,之后查看webserver,发现apache阻塞了很多的请求,而应用服务器对每个请求也是比较快 的,看来 是请求数太高导致需要排队等待,响应速度变慢
特征:多台服务器通过负载均衡同时向外部提供服务,解决单台服务器处理能力和存储空间上限的问题。
描述:使用集群是系统解决高并发、海量数据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向集群中追加资源,提升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使得服务器的负载压力不再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
¥299.00
¥498.00
¥399.00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