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两个女孩的妈妈,都说父母愿意把最好的一切都留给孩子,可在培养她们的历程中我却多次彷徨,因为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对她们最好的。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想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因为这是一篇有两个女孩儿的妈妈,对未来20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女性面临的现实世界的思考。这些思考决定着我将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培养我的两个女儿。因此,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提出问题,然后思考、探索和解答的过程。
1、女孩应该拥有漂亮的外表?你们心目中理想的女孩子是什么样的?干净整洁、漂亮、温顺?如果你们这么想,那可能是掉进了“刻板印象”的坑。
当身边充斥了一群网红脸,当微整形已经成为非常容易的事情,当名模吕燕的小眼睛、塌鼻子和雀斑脸成为世界级美人的范本。讲实话,我真的不相信一个女人必须拥有漂亮的外表才更有优势。
恰恰相反,我个人的阅历告诉我,漂亮的外表如果不能够被正确地对待,常常会成为一种束缚。前段时间,有90后妈妈带七岁女儿割双眼皮,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身边亦有怕女儿晒黑不允许孩子游泳的爸爸。每每碰到这样的事例,我就感到一丝悲哀,为了获得漂亮,人生白白损失了诸多的乐趣。漂亮不是优势,反倒成了一种束缚。
大家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在今天刻意给孩子打造的漂亮,在未来根本不起作用。
事实上,对于审美的标准一直都在变化。漂亮不漂亮,我们不能从以前的或者自己的观点来评判。比如,在唐朝时以胖为美,到清朝时以脚小为美。在近现代,从嘴小为美到嘴大为美,前以双眼皮为美,后有单眼皮为美……那在未来的20年甚至更久以后,会以什么为美,你能够猜测吗?
我的结论:在未来,审美可能会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个人化。在培养女孩时,不应该过分强调漂亮,我也不赞成过分地打扮女孩。事实上,一个过于在意自己外表的人往往是有点“病态的”。我认为:自然的、健康的、有自己特色的女性就是美的!父母应该教会女孩的是悦纳自己,发掘自己独特的魅力。
2、女孩必须要嫁一个好老公才算真正成功?我们先来看一眼今年民政部门的婚姻调查统计吧。2018年中国的结婚率只有7.2%,创下历史的新低,且是五连降。而离婚率已经连续15年节节攀升。仅在2019年的上半年就已经有200多万对的夫妻离婚。
而且,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经济发达的国家这种状况更加明显。法国每三户就有一户是单身;德国柏林独身人口达到54%;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这一比例更高达60%;在日本,30岁至34岁,男青年未婚率达47.1%,女青年则为32%。终生未婚率在全球都在呈上升趋势。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多元化,未来会有很多人选择不结婚。同时,有很多婚姻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解体。
我还要再说说另外一个现象。在未来的爱情婚姻市场上,女孩儿面对的不仅仅是同性,还有异性,还有机器人和高新技术。
按照全球最低同性恋比例5%计算,我国有13亿多人,大概就会有6000多万人是同性恋。而截止到2019年,同性恋合法的国家已经有荷兰、比利时、加拿大、西班牙、南非、挪威等31个国家。在未来,这个比例有可能会更高。也就是说,在未来的爱情婚姻市场上,女孩不仅要面临女性竞争者,还要面临男性竞争者,还有可能我们的孩子就是那5%。这一切都不是我们做父母的能够完全控制的。
再看看女孩们的另一个对手——高科技。现在科技已经发展到不通过外在刺激,仅仅改变脑电波就可以让人得到极致的性体验。情感陪护机器人可以识别人类的面部表情,并做出针对的反应。当然,还有改善性体验的机器人。你看,高科技和人工智能已经进军到私人的情感和生活领域。我们可以做一个猜想,在未来是不是会有很多人不选择与真人结婚,而与机器相伴呢?
我的结论:在未来,婚姻爱情会越来越回归本质,而婚姻制度则越来越边缘化。结不结婚,和谁结婚,更多的是个人自由意识的选择。那些有强大爱的能力,不论独处还是与爱人相伴,都能拥有丰足的内心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的人生。
学校里的成绩很重要?曾经,我也是一个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点纠结的妈妈。当孩子考了满分或者第一名的时候,我欢喜雀跃。当孩子的成绩考砸时,我着急上火。学校里的老师,培训班的老师,每个老师的要求和建议,我都想尽善尽美地去完成。
但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学校也好,老师也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和要求,或者说,他们只能站在自己那一个学科和所处的角度,来对孩子提出相应的要求。而只有家长才能站在孩子终生发展的高度为其从长远计。
为什么这么说呢?
1.已经落后的学校体制
目前学校里的学制其实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发起的,其目的是培养工业化流水线上的人才。六年小学,六年中学,然后进入大学,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被要求按照这个流程来发展。所以,这种学制追求标准化、同质化,在同样年龄、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老师和固定内容,将教育体系中的一切标准化。而打分和成绩排名,则是这种学制中教学成果的一种体现方式。
可是很显然的,这种学制忽略了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智力、兴趣、接受能力等等。这会导致发展快的孩子在这种体制下觉得无趣,发展慢的孩子又会觉得有压力。而老师却只能按照中间大部分的孩子的进度进行教学。
同时,对孩子的成绩考核也只能按照中等水平的要求来设计。这时的成绩具有了一定的“欺骗性”。发展快、能力强的孩子,其优势没有办法在成绩中充分体现。而发展慢的孩子,又很难在成绩中体验到个人进步的多少。所以,这时候成绩并不是准确地判断一个孩子能力的尺度。
2.处于变革中的学校教育
其实,现在的学校教育也在发生变革。以前,学校最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承,相信大家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体育课经常被语数外老师霸占的情景吧。但现在,阅读、体育、美术、音乐、自然、机器人等等学科已经在很多学校当中被越来越重视。比如,我家大宝的学校就引入了“二体一艺”的评价体系,就是每个孩子要有两项体育特长,一项艺术特长,达到优秀的可以记入档案,写入学生手册。
让我们再看看大学。在世界顶级大学的学生选拔当中,成绩仅仅是一部分,这些大学更青睐拥有4Q的学生。4Q包含聪明的大脑(智商IQ),高尚的人品(品商CQ)、较高的情商(情商EQ)和较强的抗压能力(逆商AQ)。他们普遍认为:拥有4Q的学生,在未来更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
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总面试官蒋佩蓉就说:“像麻省理工这样顶尖的学府,考察的早就不只是孩子的成绩,而是他需要有自己的特点。一个孩子要发展成与众不同,出类拔萃,他绝对不是一个考试机器。一个民主的、尊重孩子的家庭,才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土壤,让他能够产生一些稀里古怪的想法,去探索自己想要探索的的一些事情。”
创新工场李开复博士在一次访谈中说:“在人工智能时代,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找自己最爱、最擅长的事,而不是变成一个背书的工具,因为你背书再背也背不过机器。”
可以预测,在未来,一个人的学习会逐步地走向个性化和终身化,而学校只是一个人学习的一部分。学校的教育形式也会进行演变,从老师讲学生听的“电影院形态”转变成根据学生需要提供的“超市形态”。
我的结论:家长不需要过度纠结孩子成绩的一时好坏,我们应该将视野放置到更长久的未来,放到孩子的终身成长上。我们要保护好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世界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我们要按照适合自己孩子的节奏,帮助他们学习和成长。
女孩应该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我自己曾是一名教师,也见过很多家长为自己的女儿做决定,去报考师范类学校。因为,家长觉得:这样做,女儿将来就能有一份稳定又受人尊敬的好职业,而且还有很多假期。除了老师,公务员、事业单位也是女孩家长的优选。可以说,家长们费尽心机地为孩子铺路,就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谋一份稳定又收益好的职业。
但是我要说,未来的现实会打家长的脸。
据牛津大学的调查报告,在美国现有的工作当中,有47%将会在未来的10到20年被人工智能替换掉,而这一比例在中国则为77%。其中,主要被替代掉的就是重复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这也包括部分教育工作和大家认为的铁饭碗。很多家长以为女孩当上老师就可以稳定无忧,却不知原有的“知识积累型”的教育,现在已经有很多由线上和教育机器人在承担。也就是说,在未来,很多大家以为很好很稳定的职业可能不再由人类来完成。所以,有未来教育家预测:现在正在学校里读小学和中学的这一代孩子,可能就是第一代一毕业就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人。
同时,我们从现在就已经发现:想要一份工作干到老,几乎很难了。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只能生存5到10年,按一个人60岁退休来算,一个人一生可能要换五六次的工作。那再想一想未来,人工智能已经替代了大部分的重复性工作,剩下的工作,人类要怎么分配,一份工作你又能够做多久呢?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我的结论:在未来,会涌现更多的艺术家、哲学家、斜杠青年、自由职业者。单纯的知识积累不再是教育的主题,创造性、想象力、哲学思考、审美、共情等等能力更被重视。
除了上面四个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也都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了思考。当我跳脱到未来的视角来看待现在的教育,我发现我对两个女儿的期待开始变得不同。而在我的脑海中,20年后,我希望女儿们变成的样子也逐渐清晰起来。
不管黑白,不论体重多少,她们是健康的、自信的、有气质有魅力的。她们喜欢阅读和艺术,享受生活中点滴的美好。她们热爱学习和思考,即使头发花白,也依然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心。她们不惧怕改变,在不同的行业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工作得游刃有余。她们既享受独处时的快乐,也安于和伴侣间幸福的依偎。她们充满勇气,不惧怕走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我想象着这个画面,我开始思索如何将期望化作现实中的教育点滴,这是一个需要更多思考和探索的历程,但我不再彷徨和焦虑,而我对她们的未来越来越充满信心。
人工智能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通过医学、神经科学、机器人学及统计学等的进步,有些预测则认为人类的无数职业也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