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技术与私有云之间的关系

    作者:课课家教育更新于: 2017-07-20 11:09:17

      欢迎各位阅读本篇文章,私有云(PrivateClouds)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本篇文章讲述了云技术与私有云之间的关系,课课家教育平台提醒各位:本篇文章纯干货~因此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本篇文章哦!

    云技术与私有云之间的关系_云计算_私有云_技术_课课家教育

      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技术应用也是如此。超融合技术在近些年在私有云里越来越火热,这种是用当代云计算技术改造私有云时尚的手段。国内外均有很多厂商在此处发力,诸如Nutanix、戴尔、华为、浪潮、HPE、深信服等。

      什么是超融合:

      传统的应用是按应用分派服务器,而超融合就像是一个"盒子"。这个盒子将所有应用服务器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重构到一起,再通过软件平台进行关联。相比传统IT形态,能够形成更为弹性、可靠、安全的IT模式。同时超融合产品也通过不同形式体现,有些是将比较成熟的企业级产品进行软件定义与硬件重构而成;有些将诸如KVM、XEN、OpenStack等开源产品进行融合,这样的产品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低廉,但是需要更完善的软件定义与维护来确保数据资源的安全;还有一些更关注产品内核,搭建一个无缝衔接的超融合产品。

      我们能够看到,超融合的出现是因为计算力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成熟,其优点在于弹性、可靠、运维和部署更方便,并降低了TCO;与此同时,超融合的IT模式无形中将系统集成商"挤"出了圈子,形成一个由IT基础设施提供商搭建了一个包含虚拟化、软件、硬件、应用的完整的解决方案。

      谁来负责:

      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拥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之后,这个系统该交由谁来管理、负责?

    这个系统该交由谁来管理、负责?

      显而易见的是,IT基础设施供应商对这个系统更为了解,如果系统软硬件出现问题,能够最快解决问题的一定是ICT供应商,所以似乎应该由他们来管理更为适用;但是,机器里面存放的数据却不属于ICT提供商,而是属于用户的。在数据即资产的时代,用户往往不放心将自己的数据暴露在其他人能够触及的地方。

      笔者认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则需要ICT提供商首先承诺不碰数据,其次制定一系列数据保障计划。再将系统交给专业的人来管理。

      用什么迁移:

      用什么迁移也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数据迁移问题上,公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虚拟机迁移,一种是最新的容器迁移方式。笔者认为,考虑到容器技术成熟度不足和安全性顾虑,虚拟机迁移方案更为可行。在选择了虚拟机迁移方案后,我们还需要根据自身应用、数据需求,选择在线迁移或者离线迁移计划。

      不是终结者:

      云技术的发展之快正在改变目前的IT形态,而超融合产品的出现似乎与公用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双方都希望通过将网络、计算、存储等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得到更好地利用。而从这个角度讲,超融合还没有云计算做得彻底,或许,超融合并不是终结者,云计算才是终极形态。

      任重道远:

      如果说超融合还不是终结者,那么,如果想要从超融合过渡到云计算甚至公有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在企业理念转变上还需要时间;如何通过公有云来确保用户数据的绝对安全也需要被证明。无论是让市场接受超融合产品,还是接纳公有云,如今看来依然任重而道远。

      结束语:

      从最初的服务器、存储IT基础设施出现,到后来虚拟化帮助企业提升IT基础设施的效率,再到现在超融合技术出现,IT技术一直在向着降低成本,提高弹性可扩展能力方向发展。笔者认为,云技术,尤其是公有云的成熟,将成为终结者,并为我们提供更专业、有效率、弹性可靠的IT系统。

      知识分享:云技术的关键

      云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将实验室中的云计算理论与半成熟的理论,如软件即服务,或面向服务架构等结合起来,将企业应用和功能置于云中。

    云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将实验室中的云计算理论与半成熟的理论

      比如,与其将一些已经成熟的服务,比如电邮服务加入到云应用中,不如想象一下,将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加入到云应用中,实现与供应商的实时链接。从逻辑上讲,企业可以将业务流程和功能分割成小的功能块,并将其与云技术结合,从而创造出个性化的业务功能,同时将原先一两年才能完成的架构搭建工作缩短到数周或数个月完成。

      虽然这还只是个梦想,但是企业的CEO们应该从今天就着手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了。而这个准备工作并不复杂:理解企业的IT内容和业务流程,确保这些内容都被很好的归档和记录下来,并且是小规模便携式的。

      有很多方法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捕获和记录业务流程,如果你曾经留意过去十年的管理课程,会发现SixSigma,Lean或其它方法论中有很多关于业务流程捕获和重新建模的内容。而对我们的目标来说,结果的重要性要远大于采用什么方法进行业务流程的存档和记录。

      从IT的角度看,确认业务过程被正确记录,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由于IT部门的人员可能并不熟悉业务部门的运作流程,因此当一个业务发生时,全程跟踪下来并将流程绘制成流程图,可以帮助IT人员快速进入状态。在这中间,尤其要注意的是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接,数据单元进入IT系统时,以及系统间的数据接口。

      便携式业务流程的关键就在于理解这些交接过程并将其进行简化。从宏观角度,完美的便携式流程扮演着神秘黑盒子的角色:你将一个定义完整的数据单元放入黑盒子,另一端会出来一个同样定义完整的数据单元。当你在这个层面理解了业务和IT过程,考虑其他问题就简单多了。

      当某个黑盒子的功能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时,可以很方便的将其更换。与以往大杂烩似的业务架构相比,新的方法就好像一个可以自由拆卸的自行车,哪个零件坏了,拆下来换上新的就可以了。

      在基于便携式业务流程的企业架构中,你不再需要与某个外包商签订协议,而是可以随时将多个"黑盒子"灵活调整,满足企业现有的业务需求,财务状况以及战略方向等。简单讲,你已经是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而不仅仅是个吹圆号的乐队成员了。

      当今可能你企业中的很多业务组件都不具备云计算的功能,不过没有关系,一旦你理解了这个层面上的业务是如何运作的,你就可以自己优化一套"黑盒子",并在时机成熟时将其与云相结合。深入理解这个概念,你的企业将能更加灵活的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

      和很多值得一做的努力一样,收集企业的业务流程并确保将其转换为便携式的业务流程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费时的工作。但是,如果你真的希望云技术能给你的企业带来改变,便携式的业务流程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

      当你意识到全球用户和各地的系统功能都需要云技术相互连接起来时,你才能真正发现云技术的实用价值。

      小结:私有云可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也可以将它们部署在一个安全的主机托管场所。当然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方面的详细内容的话呢,不妨关注课课家教育平台,在这里你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课课家教育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