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下建筑设计手法的反思

    作者:课课家教育更新于: 2019-04-26 21:46:29

    想学设计?来看看大师是如何完成作品的?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的城市化不断发展,大量的新建筑不断产生,出现了现代化建筑与经过千百年时光淘洗的古建筑并存的局面。同时这是个物质横流的时代,中国市场如同世界实验室一般,各种类型的建筑打着外国表签被销售入中国的城市。总觉得自己走在潮流的前线,却忘记了自己永远不是那潮流的创造者,而只是盲目地跟在后面,充当一个随波逐流的追随者。这个时候建筑师不禁要发问,中国的建筑设计要如何继承华夏大地上消失的苍老记忆和文化传统。本文就是要来探讨中国的建筑设计手法该走向何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建筑设计方法的讨论

      1、我们应该照搬西方的设计方法吗?

      有人说:“我们运用的是西方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方法新颖而又具有时代感,与国际发展接轨……”细想一下,中国的建筑真的全都要这样吗?中国真的和西方国家一样吗?认真地观察和分析比较一下东西方的城市就可以知道。

      以欧洲为例,欧洲人对于自己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很多都是立法保护,就像柏林那样,在二战中被轰炸得不成样子的城市,战后也被恢复得近平完美,在佛罗伦萨曾见到一个来自加拿大,满头白发的建筑系教授带着学生包车把帕拉蒂奥(Palladio)的建筑从头至尾参观了个遍,一次旅程下来对文艺复兴的历史已经有了深刻而又直观的认识与理解。每当走在欧洲的街头,到处都是历史的痕迹,当地的建筑系学生甚至可以不用在室内上课,教授带着学生现场学习就足够了,整个城市就是一部鲜活的建筑史书。

      反观中国的城市,经过了20多年的“整容”,我已经看不见作为城市特质的一面了,到处是高楼大厦,风格迤异,张牙舞爪,随意在城市里抓拍一个镜头,你难以分辨照片中的情景属于哪个中国城市,甚至有的时候连南方北方也分不清楚,就连闻名于天下的七大古都之首的西安,也已似古非古了,如今城内只留下少数几个如纪念碑式的古建,周围簇拥着密密麻麻,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中华民族耗费几百年上千年积累的那种曾经吸引了世界目光的古老庄严底蕴也渐渐地消失殆尽了。

      以上现象只是东西方这个问题的表面差距,而最根本的问题是中西方建筑发展的程度差异。

      在西方,在浪漫主义之后迎来了现代主义并走向无与伦比的高峰,后现代的出现开始反思与批判现代主义,至此,地域主义,解构主义相继出现与发展,这是一部完整的批判与创新的历史,在广袤的西方土地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回看中国的建筑发展,事实上就连现代主义这一历史阶段都没有发展成熟,那么作为反对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也失去了批判的依据,之后的就更无从谈起,历史的发展应该是有因有果的,像中国现在“拿来主义”式的现状更是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市场形式主义与吹嘘拼贴现象严重。

    中国当下建筑设计手法的反思_建筑设计手法_建筑设计走向_建筑设计_课课家

      2、设计之前的思考

      在做设计之前,或者说无具象设计的状态下的时候,自己有没有思考过建筑本身的意义是什么‘?自己对设计又有怎样的追求呢?也就是说如何树立自己的建筑价值取向。

      这步至关重要,先建立自己的建筑价值观,定位一个努力的方向是做设计前应该思考的,有个目标后,自身常常会陷入一种自问自答的状态,伴随着越来越丰富的履历与理论的影响,自己该走的那条路也渐渐明晰起来。

      怎样才能让建筑留住时间,记住历史,成为永恒的艺术品,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建筑承载过去,启导未来?

      拉菲尔·莫内欧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不根植过去,不根植历史和传统,想要建立一个有着坚实基础的未来,或是一个能真正保证人类文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同样,对于建筑师的责任而言,建筑师不仅应成为文化的保护者和鉴定家,更应是它的创造者。回想一下改革开放20年问,有多少新建筑可以与开国十大建筑,如人民大会堂等相媲美的,又有多少会在百年后载入史册延续那燃烧千年的文化火苗呢?思考的结果往往不言而喻。

      在设计之前,我们经常思考建筑为什么存在,除去功能和最基本的要求,建筑又应该体现什么呢?

      心理学家荣格在精神分析学上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讲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处在心灵最深层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精神剩余物,包含着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世代积累起来的经验。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而建筑就是把这抽象的事物引导向实体发展,说白了,建筑就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像“根”一样植于人类心底的那份情感意识。好的艺术作品都具备同一点要素,都体现出了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建筑也不例外,要使建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应该把目光转向历史,转向传统,用建筑来承载与续写文化的精髓。

      3、设计过程:确定了设计目标后,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展开了,设计过程分成“内”与“外”的两个部分:

      1、“内”的研究

      “内”是指建筑生成的逻辑,要建造一个建筑就必须有场地,而个地方必定有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对于建筑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建筑师,应该去了解场地,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根。这时,我们就会回顾传统建筑中功能相近的空间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只是对传统空间进行简单的元素提取,拼接出所谓的“仿古式”现代建筑,这种方式无异于复制传统。复制只会带来感性的麻痹,也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那么,应该如何面对传统建筑与文化背景呢?

      传统建筑形制是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结构长期的选择与改进而产生的,建筑由此承载了文化的沉淀,这也是荣格所提到的“集体无意识”层面,它带有一种意象,可以唤醒人们最心底的共鸣,而这种精神在建筑方面表现在具像的空间品质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研习人们的文化与心理,提取一种精神,然后用建筑的方式表达出来。

      2、“外”的思考

      “外”是指强调与重视场所对建筑的影响意义。记得拉菲尔·莫内欧讲过:“场址是一种有期待的实体,它总是等待着它所期待的建筑建于其上,通过这个建筑物来表现它隐藏着的特征。”每个场所都是独无二的,都有自己最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场地内部与场地周边环境一同影响而生成的,如果不重视场地的话,做出来的设计就会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或者如“国际主义”式一般,处处皆行,建筑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表情。正是因为场地间的相异性,才使得相同类型的建筑也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形态,世界因此丰富与多彩。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场地特征,唤醒人们对场地更深层的认识呢?

      面对场所,我更看重的是这个场所在城市中处于什么地位,城市对它的要求是什么,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方式面对城市。这里我不单只是考虑建筑这一功能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而更多的是把建筑与建筑以外的空间一同放入城市之中思考,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建筑外空间对于城市的意义会比建筑本身更大,场地之中往往隐藏着潜力和暗示,它可能很早就已经存在那里了,等待着你用建筑的方式让它展现于世人面前。其实这种感受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面对场地更多得去亲身实地的感受它,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会有不同的感受,多去听听在城市母亲怀抱下,回荡在场地的“低声细语”。 

      实例说明:

      以佩罗设计的法国图书馆为例子来阐述建筑师在设计时“内”与“外”的策略运用。法国国家图书馆建于巴黎东部赛纳河左岸巨大的再开发地区,在长方形中庭的四周,有4栋L形高层,玻璃幕墙建筑,佩罗在设计图书馆内的读书空间时,参考并研究了法国传统阅读空间,并把这种传统的空间品质引入到现代图书馆之中。

      首先他提取了18世纪修道院的空间感受作为主阅览室的设计定位,在阅览室中元素的运用都是现代样式,但空间的比例与光线还有家具的布置却让人深刻地感觉到那浓厚的如修道院般静谧非常的空间效果。

      其次,他认为国家图书馆这么一个公共型的建筑,不只需要一个封闭的阅览空间,同时更应具有一个交流性质的场所,为此,他又创造了类似19世纪具有交流意义的传统空间于图书馆之中。佩罗在图书馆的中心建造了一个巨型的下沉庭院,围绕着庭院是具有交流意义的传统廊道空间,这里他做得非常巧妙,下沉庭院种植高耸入云浓密的树木,使每一层空间廊道都可以分享同一个庭院,而事实上每一层的剖面关系也与19世纪传统交流空间很是致。

      就这样,佩罗在图书馆内部空间内融入了个体空间与集体空间,而对于法国人来说这栋现代感十足的建筑所蕴含的那一份传统味道却又是那么地熟悉,就算作为外国人的我,也被这空间深深地击中。

      二、建筑设计手法

      手法的涵义:建筑形象的构图、建筑形象的气质、以及通过什么方法达到形态的和谐性,手法比技巧抽象和有情趣,它贯穿于立意构思到细部处理。

      1、建筑设计手法的基本内容

      立意性手法:通过什么素材和手法,表现什么意境和思想。解决心理需求、情态和审美的内涵。如空间的缓冲处理、空间的延伸作用、形态的人情味。

      布局性手法:将意具体化,把形式转化为形象。如将建筑语言化、符号化,产生众所周知的 共识性符号,然后纳入自己的作品中,门窗、檐部、栏杆、踏步等。把朦胧、抽象的想法落实到具体的建筑形象,首先要善于思考,即形象思维,或称视觉思维,心目中的建筑形象,既包括历史和现实的,也包括自己萌发出来的形象。

      单体处理手法:布局完成后要研究具体形象的细节安排,如门窗要考虑比例、高低、大小、前后、明暗、色调,材质。细部处理手法:细部即细小处、局部,室内装饰视距近、对象具体,细部很重要,尤其材质、色泽、转折、过渡、收头更为重要。

      建筑造型设计手法实例:古希腊波赛顿神庙(正三角形的稳定)。日本京都人脸住宅(明喻)。美国纽约利华大厦(垂直与水平裙房的比例、高层下端内缩收头、高层顶端的收头)。美国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院教堂(尖三角隐喻飞机,群体的秩序感、韵律感)。苏州拙政院香洲(仿船坊,由平台、廊亭、外廊、内厅组成,整体比例确当、既分又合、虚实-全虚、半虚、实-处理有序、高低错落)。

      2、几何分析

         把建筑抽象为最简单的基本形体,研究其形式关系,这就是几何分析法。是一种从大处着眼的方法。

      (1)黄金分割:直角三角形直角边比2/1,以短边长截钭边,钭边剩下长度截长直角边,交点两侧比为黄金比。此比构成的矩形最和谐。

      几何分析实例:北京故宫太和殿(等边三角形的下半部叠两个圆形)。美国芝加哥西尔斯大厦(九宫母题,渐次减少方柱体)。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位于国会前广场三角地,贝聿铭大胆把它安排成两个平面为三角形的建筑,用块体的切割、挖补、移位的手法设计立面。

      3、建筑的轴线

         中轴线或视觉重心线。把握轴线是很有用的设计手法。

      对称轴线:特征是庄重、雄伟、空间方向明确,有规则。性质1:左右物对于对称轴线的对称性越强,轴向强度越强。性质2:限定物的自对称性越强,轴向强度反而减弱。

      4、建筑的虚实处理

      虚和实即物质实体和空间,墙、屋顶、地面实,廊、庭院、门窗虚。虚又可以引伸到实墙的凹面,因为凹面增加了阴影和空间,而实又可以引伸到凸面。

      建筑立面的虚实法则:左右的虚实法则是对称性的,左虚右实和左实右虚等价。分几种节奏关系:大虚大实、小虚小实,以实为主和以虚为主都可以。

      空间和实体的关系:1、空间为虚,实体为实,虚因实而生,实之目的是虚。2、构成空间的实体,因其大小、位置、形状、质地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构成空间的视觉能量。3、空间之应用,必须用实体来限定和表达。实例:上海教育会堂中庭空间,用水池切入,实楼梯联系上下,玻璃引入街景。 

      5、建筑的层次

      层次与造型:大凡层次处理,一定要注意格式塔法则,即凡事都应当注意自身的形状,不但注意实的、使用部位,还要注意空的、不使用的部位。单视场:一眼望去能见到数个层次的。多视场:多视点感受时的建筑形象,从入口到出口沿线都能感受到,有如展览馆内的人不断改变视角。视场层次,不可能让每一空间都有强烈个性,只须使人记住流线,即层次的结构,也就突出了要记住的主要空间。

      建筑层次的运用:用多层次来解决私密功能要求,如住宅、办公中的经理室(经过秘书室到经理室)。还可以解决有聚有分的功能要求。

      6、收头方法

      一个形体的边界,或起始,或终止,或转折,进行处理使之有一个完美的交代,这就是收头。基本法则为:形象终止要有交代。不理想的形象要设法隐蔽。不同的材料平面交接要用凸凹缝。不同的材料立体交接,阴角可直接交接,阳角处理要用线脚、凹槽、压条把阳角转变为阴角。

      7、建筑的尺度

      建筑形式以多大尺度为合适,建筑的内部形象尺度如何统一,是相当重要的问题。建筑的尺度以人的尺度为基准。人的基本尺度是:站高1700、头顶距目120、重心高1000、垂手指尖至地700、两手距1700、举手高2100、肩宽500、坐小腿高440、坐肘高660、坐顶高1320。人的空间要求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适度,6平方米以下适合1人书房,6-12平方米适合4人以下交谈,12平方米以上可供5人以上活动。人与人的空间关系的参照:相好者的空间距在两臂内(1.5米),不识者在四臂外,排斥者在六臂外。

      8、空间的组织

      空间的眼即建筑的关键空间。公共建筑中一般为路线相交的门厅,园林建筑中一般是院子,住宅中是起居室,饭店里的餐厅,宾馆里的中庭。空间的组成由围(可以有缺口,更生动)、覆盖(有关怀、保护作用)、凸起(如台、坛)、凹入(有隐藏、安全感)、设立(如碑,空间边界不确立)、地面材料不同等七种构成方式。空间的类别有并置(性质相同排比)、重置(大套小,前套后)、主从(一主数从)、宾主(两个空间性质不同,地位相近,最好有一个过渡空间)、顺序(有顺序关系)、综合性(多种关系)六种空间。空间的组合手法一是每个单体空间形式的选取,二是这些空间怎样组织。

      9、建筑形态的意象构思

      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建筑形象不含其他意义,建筑形象只要符合自身的艺术法则的要求-变化和统一、均衡和稳定、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以及层次、虚实、方向性。二是认为建筑形象要反映文化,表达某种意义,表现船帆、飞翔。形的基本心态:立方体静穆、理性、方直;长方体理性、划一、有方向性;柱体确定性、严肃性、纪念性、祟高性;锥体和棱锥稳定性、永恒性;圆柱体如果高大,运动感强烈,严肃性减弱。建筑形体是由以上这些母体构成的。代建筑手法:形象从原来的建筑抽象出来。表现出为人的情态。赖特说我喜欢抓一个想法,戏弄之,直至最后成为一个有诗意的环境。

      10、建筑方案设计的运作

      有人喜欢从内容出发,有人喜欢从形式出发。前者缺少创造性,不是建筑创作,立体不会好,但是基础。后者常用,对基地和设计手法对象都要熟。还有一种是构成式的,以一个体系为出发点,作各种变换,形成方案,难度较高。第四种是意象性的,把某意念投射到某种形象上,让人联想,一经点破,越看越象,如聂耳纪念碑-琴台-耳字,这需要建筑师的自我修养。一般要经过主体分析、环境构思、个性创造几个环节。

      三、建筑比例推敲设计手法

      1、与环境实体的比例协调

      与自然环境实体的比例协调:当建筑位于广阔的自然环境中,需要考虑与周围树木、丘陵、山峦等构成地形地貌的自然实体的比例协调关系。当基地环境本身特色鲜明,关系和谐时,为了不对环境原有的和谐状态构成威胁,建筑物应尽量弱化自己,不以突兀的比例关系来表现自己,以同周围环境形成和谐一致的比例关系。

      建筑与自然环境实体比例关系的统一体现了对原有环境的尊重,保持环境的内在和谐状态。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及指导设计的“风水形势说”就反映了这一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建筑多以较小的单个体量,水平的比例同自然环境实体相统一,以群体建筑同自然地形地貌的融合来取得宏大的气势。

      与人工环境实体的比例协调:当建筑处于城市环境中,建筑物相对集中,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更为重要。当今,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的无限膨胀,建筑与周围实体的关系也愈发复杂。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一个优良的城市环境是长期发展的积累,然而要破坏它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今天,许多城市在自发而盲目地蔓延着,一批忽视地理、气候、历史、文脉因素的建筑群拔地而起,比例关系的混乱正使得城市的特色迅速消亡。近来,突出“场所感”,强调文化特色的意识正在加强,新建筑与周围建筑保持比例关系的一致是解决新老建筑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之一。 

      2、与环境实体的比例对比

      建筑与外部环境实体的比例关系有其复杂的一面,任何情况下,建筑都与环境保持比例关系的一致并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反,建筑与环境在比例关系上的对比若使用得当,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协调关系。利用新老建筑比例关系的对比可以突出原有建筑的重要地位,体现对传统历史文脉的尊重;同样也可以突出新建筑在群体中的统率作用,改善原有环境的景观效果。(1)衬托:当建筑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城市中重要的历史遗址,或是有非常重要的建筑物时,新建筑的介入就需要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应仔细推敲与原有环境建筑物的比例关系。(2)对比:外部环境的景观效果不甚理想,建筑群体比例平庸单调时,新建筑也可以利用对比并置的方法来改善环境,新老建筑物比例关系的对比,使新建筑有意识地从周围环境中脱离开来,从而在城市景观中起到了耸立、点缀的作用,丰富了城市天际线的轮廓变化,为原有环境注入新的活力。>>>[详细]

      四、建筑外立面设计的造型手法及设计原则

      1、建筑外立面设计的造型手法

      加法——将基本的几何形体进行各种组合,从而产生抽象而又丰富的立面形式。

      减法——将基本的几何形体,按照形式构成规律进行消减,对建筑进行切割,减去原形体中不足的地方,使之成为新的形态。

      凹凸——使建筑产生虚实变化。

      重复——将有个性的单体更加突出。

      穿插——是一种相交的形态,将面与体相交、体与体的穿插相交,也可以是虚实两部分的穿插,构成新的形态

      旋转——将一个或几个部分围绕一个中心运动的概念性过程,改变形式空间的方向,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对应关系。

      断裂——有意识的将形态进行断裂破坏,激发观者的艺术参与性.可以突破过分的完整形态的封闭和沉闷。

      拉伸——可以使建筑的某一部分成为重点突出.

      错位——移动的方向保持不变

      仿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动物\\植物,而是吸收他们生长的机理及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建筑自身的特点进行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其中包括:形态仿生,结构放生,功能仿生材料仿生。

      2、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原则

      1.时代性原则:立足于时代又要超越时尚,把握时代的根基 ----- 经典与传统

      2.地域性原则: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建筑特色,来源于本国本区域建设资源的最佳利用。(广义讲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使人们在精神上有归属感。

      3.大众性原则:

      第一,建筑立面装饰不应是设计师个性化的体现和实验性的产物,而是综合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诸多因素的设计。

      第二,建筑立面装饰应该注意到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习惯,创造出能够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认同的装饰,做到“雅俗共赏”。由于建筑最终是为大众服务的,所以设计师更应该从大众的需要出发进行设计,使设计与大众联系起来。 >>>[详细]

      五、建筑体型组合与建筑立面设计手法

      1.建筑体型组合

      1)单一体型:单一体型是指建筑物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简单的几何形体,如长方体、正方体、半球体、圆柱体等。单一体型具有必然的统一感。

      2)组合体型:组合体型是指建筑物是由比较明显的几个基本的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组合体型有对称组合和不对称组合两种方式。各体量之间的组合既要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又要富有变化。

      2.建筑立面的手法

      ① 比例与尺度处理:建筑立面中的比例包括立面整体的比例,几大部分(如檐部、墙身、基部)之间的比例,以及墙面划分的若干部分之间的比例和它们自身的比例等。设计时,在满足功能、结构等要求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的比例,从大的方面到细部的比例,进行反复推敲,使各部分都具有良好的比例关系,以求得立面的和谐统一。建筑立面的尺度处理应恰当。通常可借助于台阶、栏杆、窗台等构件来衬托出建筑物正确的尺寸感。

      ② 虚实与凹凸的处理:建筑立面中,“虚”的部分有窗、凹廊、花格等,常给人以轻巧、通透的感觉。“实”的部分有 墙、柱、檐口、栏板、阳台等,常给人以厚重、封闭的感觉。在立面处理中,可巧妙地利用虚实的对比关系来丰富建筑立面。建筑立面中,凸的部分有挑檐、阳台、栏板、雨篷等;凹的部分:有门窗、照廊等。在立面处理中,可借助于凹凸的对比来丰富建筑立面,增强建筑物的体积感。

      ③ 窗与线条处理:窗是立面上的主要构件。窗的位置和大小受到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和结构的制约。窗在立面上的排列组合,应反映出内部空间和结构的特点,同时,结合墙面上的其他构件,使之有规律、有条理又有变化,富有韵律节奏感。

      ④ 色彩与质感处理:色彩和质感涉及到表面的处理。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可借助色彩与质感的互相交织穿插形成韵律美的图案,运用色彩和质感的对比,使建筑立面富有变化、更加生动。

      ⑤ 重点与细部处理:在建筑立面设计中,根据建筑功能和造型需要,对有些部位应进行重点处理,加以强调,使之更加突出、醒目。 >>>[详细]

      六、现代住宅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方法

      在住宅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中,设计者必须要考虑建筑自身的使用功能,这是建筑造型和外立面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假如要从住宅建筑自身的功能特点角度进行造型与立面设计造型,就必须要认真考虑建筑设计的实用性、经济性和功能性。

      1、从整体城市景观环境的角度进行造型与立面设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住宅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住宅产品通常是成片开发少则上百亩,大则上千亩,成为影响城市整体景观环境的重要一环,这时住宅建筑的群体形象比其单体的造型更为重要,所以设计者在建筑的造型和外立面设计上,还需要考虑城市景观。

      (1)建构住宅建筑各层次内外空间界面,一般来说,在建筑设计中,对居住建筑进行形象设计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居住建筑单体的造型设计;另一方面是人作为观察者历经的各类空间界面的处理。 

      (2)造型与环境相结合,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只有让建筑和环境相协调,融为一个整体,才能充分展示其价值。对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利用涉及结合地形、对应气候条件、对应特定的人文环境等。住宅造型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其使用的建筑材料、结果形式、立面要素等 

      (3)住宅建筑的第五立面,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兴建,更多的人于城市高空中工作和生活,此时会时常俯瞰窗外的景色,而住宅建筑作为城市数量最大且成片布置的建筑,其第五立面的形态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建筑的造型和外立面设计中,也需要从这一角度去思考设计方案的选择。

      2、从形式构图的角度进行造型与立面设计

      (1)造型要素与手段:与住宅的内部空间和立面造型息息相关的部分主要是住宅开洞以及交通通道的对外部分。住宅的开洞主要包括窗、阳台、露俞等,其是住宅室内向室外的延伸和过渡空间;住宅造型不能妨碍搴内对这些空间的长度、宽度和进深等基本尺度的要求;住宅楼的交通通道是半私密性的空间。不能让住宅造型妨碍其采光的要求。住宅建筑的立面造型要素,一般分为4个部分:点、线、面、体。 >>>[详细]

      (2)立面形式构图

      横线条构图——给人舒展、宁静、安定的感觉一般将横向遮阳的长窗、阳台、凹部等构件组成水平线条,这样才能够取得完整、协调的效果。而且,也能够实现横向的水平阴影与墙面形成强烈的明暗、虚实和色泽对比的效果。同时,窗台线、窗前花槽和水平装饰线脚,也能够起到水平分割立面的作用。

      竖线条构图——给人挺拔、积极的感觉通过在住宅中利用楼梯间、阳台、凹廊两侧墙垛的垂直线条按单元重复组合,进一步凸显竖向线条,构成建筑物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垂直线条能够充分的弱化建筑庞大的体积感。

      七、设计思考——设计师不应忽略的几点问题

      1、良好的心态

      促销员、推销员向客户兜售产品,而设计师兜售的则是他自己。自己的卖点——灵感、智慧、思考,它是一种奇珍异宝,也是设计与设计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离开良好的心态是件很悲惨的事,起码对设计师而言。这点让他终日难以平衡自己,难以体验生活,融入生活,难以提炼生活再至改善生活。生活已零乱不堪,怎会有好心情从事设计,灵感的火花绝不会在乱草堆里迸发。

      2、冷静的思考

      在单纯地利用设计元素方面,我们与世界一流设计大师是平等的。同样的点、线、面、体,同样的色彩,同样的设计法则,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达到他们的高度呢?撇开“机遇”“文化”不谈,“冷静、独立的思考”是关键。都市生活无奈与纷繁,忙乱匹配。若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师,不会被一个“忙”字淹没,他会忙里偷闲,让心静下来,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独立思考。偶尔自我封闭一回,做一做“井底之蛙”未尝不可。

      3、绝对的自信

      现在的设计不值钱。印刷费包含了设计费,又不是商场搞促销——买一送一!设计大不如从前受重视,为什么?设计没有贬值,是设计师已贬值。有太多太多不负责任的设计人员在滥竽充数。信手拈来一幅图片,排几个字体,便完成了设计,这简直是天大笑话。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往往会很“吝啬”,每动用一种元素,都会很小心谨慎。因为运用它们都是有理可考的,“浪费即是犯罪”“少就是多”,他们会这样告诫你。原创对于设计师而言何等重要,它能使设计作品具有生命力,不被同化,不重复雷同,不附庸风雅,具有独创性。设计师一定要自信,坚信自己的个人信仰、经验、眼光和品味,推崇个性化,不为个性而个性。

      4、深厚的文化

      数码科技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传统的纸、笔、圆规已被键盘、鼠标替代,复杂的运算、精密的制图尽可由电脑完成,但与此同时,数码时代对于激发灵感则具有灾难性的意义,任何蠢笨的想法都可以处理得很专业,很花哨。一方面辅助设计师完成精彩的创意,一方面在吞噬他们的思想,使之惰于思考。优秀的设计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数码科技。技术上再精再通,充其量只是一个制作者、熟练工。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完善想法远比更新手段重要。” 懂得节流优势,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事情其他人比你做得更好,不要让过多的技术问题困扰我们,阻塞设计思维。

      设计师的思想就不应是因循守旧、保守呆板的。一线设计大师最大的优势在于——在第一时间内,与世界顶级设计师们享受同样的信息资源。各种媒体、杂志、互联网、论坛、讲座、展览……每分每秒提供着迅即的信息。面对如此眼花缭乱的世界,设计师一定要分清优劣,辨别好坏。学校里有导师会指正你,点拨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依赖别人,设计师尤其要有自己精辟、独到、敏锐的目光。不然的话,或是迷失自我,随时可能偏离正确轨道;或是被后起之秀替代,从此销声匿迹。那么这种精辟、独到、敏锐的目光是如何确立的呢?它正式基于深厚的文化功底与修养。文化与智慧的不断补给,能使此种目光更犀利,是成为设计界常青树的法宝。 

      事实上,光有方法还不足够,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对传统与文化上的认识与理解,我始终相信建筑师的修养决定了建筑的品质。正因为我们处在物质横流的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大量信息冲击的时候,就更要明确自己的方向,静下心来思考过去与未来,而不应只是做一个信息的捕捉者,更不能做一个洋快餐复制者!

         以上就是中国式建筑的从古至今的建筑设计手法的探讨和分析,本文提出的观点就是希望中国建筑应该坚定地走自己的风格,不要一味崇洋媚外,致使建筑没有了自己的个性。

课课家教育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