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韩国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和历史,对于韩国的印象大多来自韩国电视剧、歌曲、综艺等韩流文化产品,那么对于韩国影视作品中的韩国建筑设计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8世纪下半叶,随着社会内部实学思想的抬头,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传统身分制度的崩溃,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与外国文化和建筑等的接触,韩国传统建筑在技术、材料、形态、功能等方面开始出现了转变的迹象。此后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在韩国打开了对外的大门之后,新技术的引入使以前没有过的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基督教建筑、外国人公馆、学校建筑等西欧式建筑开始出现,使汉城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
1945年8月15日韩国从日本长达36年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建筑界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光复后经过美国军管期、混乱期,特别是经过朝鲜战争以后,对留存下来的建筑的修复和住宅需求的大量增加使建筑活动勃兴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大韩建筑学会、韩国建筑家协会、大韩建筑士协会等与建筑相关的一系列团体应运而生,为发展韩国现代建筑开展了积极的活动。50年代后半期建筑师们开始设立建筑设计事务所,这一时期建造的建筑主要是在西欧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学校建筑等,这些建筑忽视过去的传统形式而一味追求西欧式现代建筑的造型美,而这是由于当时从事建筑业的设计和专门人员不足,以及贫弱的建设资本等限制了建筑设计活动所造成的。
5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初建成的建筑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几大类。其一是重视立面比例分割的采用幕墙的西欧国际式建筑,明实剧场(1958,金重业)、市民会馆(1957,李天承)、明洞圣母病院(1958,金正秀)、国立中央气象台(1959,郑寅国)、新闻会馆(1962)、朝兴银行本店(1963,李天承等)、汉城YMCA会馆(1964,金正秀)、UNESCO会馆(1965,裴基滢)等可说是这类建筑的代表。
受到国际式建筑的影响,但不使用幕墙的建筑有:Metro Hotel(1959,李喜泰)、朝兴银行南大门支店(1960,裴基滢)、西江大学校主楼(1960,金重业)、汉城南山市立图书馆(1963,李海成)、东都大厦(1964,朴学在)、韩国电力分社(1964,郑寅国)、汉城大学校工科大学图书馆(1964,金熙春)、京畿道厅舍(1965,金熙春)、大韩教育联合会馆(1965,李光鲁)等等。从这些建筑可以看出设计者在实际条件对设计工作的制约下对建筑功能的重视,同时,对现代建筑大师们的造型手法的感性的和皮相的追求也得到了反映。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竭力摆脱国际主义的影响,积极地在建筑中反映韩国建筑传统的建筑思潮也开始抬头。这方面的代表性建筑有法国驻韩大使馆(1959,金重业)、切头山福者纪念圣堂(1964,李喜泰)、庆尚北道厅舍(1965,郑庆云)、联合国军墓地正门(1966,金重业)、意大利驻韩大使官邸(1967,金重业)、世宗大王纪念馆(1968,宋旼求)、国立剧场(1968,李喜泰)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建筑师是金重业(Kim Choongup,1922~1988),他曾用4年的时间学习过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原理,并在设计中力图把这些原理和韩国的传统造型要素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抽象的诗化的建筑。这样的建筑带有浪漫的表现主义的色彩,受勒·柯布西耶晚期思想的影响很明显。他的代表作可以说是法国驻韩大使馆。这座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那充满了律动感的屋顶,韩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美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这一时期追求韩国传统建筑自身的表现性和造型美的建筑思潮也相当活跃,代表性的建筑有沃克山山顶酒吧(1961,金寿根)、五洋大厦(1962,金寿根)、自由中心(1962,金寿根)、济州大学主楼(1964,金重业)、艺总会馆(1964,姜明求)、难产妇医院(1965,金重业)、天道教水云会馆(1968,郑寅国)等。这类建筑中有的采用了混凝土清水墙面(如沃克山山顶酒吧、自由中心、五洋大厦等),与此类似的设计在这一时期和70年代上半期相当流行,这种技法是从西欧传到日本的,它的流行反映了当时韩国没能形成自己的建筑施工技术的实情。
从这一时期的建筑构造方面来看,对新兴建筑技术的运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用直径达80米的钢穹隆结构建造的奖忠体育馆(1962,金正秀)和80米跨度、在4个支撑平台上用双曲壳覆盖的构造特殊的釜山九德体育馆(1965,李光鲁)等是这些成就的代表。
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是韩国经济开发引起的建设优先时期。60年代末出现了30层的高层建筑,标志着建筑大型化的开端。在国土开发方面,1968年2月动工、1970年7月完成的京釜高速公路的建成宣告了韩国“一日生活圈”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政府以大力改善农村落后的居住环境为目的的“新村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建筑学教授和建筑师进行了大量农村住宅的设计。
这一时期国家级的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和以大型企业为中心的民间建筑项目大量涌现出来,例如因汉城人口剧增而由政府进行的汉江南岸二千多公顷的大规模江南新区的开发活动。这使得汉城急剧扩大。1963年汉城的规划面积为269平方千米,1973年汉城面积已达720平方千米。1960年汉城人口为224万,1971年553万,1995年则达1000万以上。以1967年开始的汝矣岛开发为契机,国会议事堂、事务所建筑、金融设施等建筑和以高层公寓为主的住宅区发达起来。为城市中心的不良地区的再开发而设计的住商复合的世运商街(1967,金寿根)可称为这一时期大规模建设的代表。
这一时期建成的大型建筑有商业银行本店(1965,洪淳五)、国立中央博物馆(1967,姜奉辰)、韩国饭店(1967,朴春鸣)、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1967,李光鲁、金寿根)、政府综合厅舍(1968,PA & E)、三一大厦(1969,金重业)、朝鲜饭店(1969,W.B.Tabler)、国会议事堂(1972,金正秀等)等。汉城旧城市中心区开始出现了高层建筑。1973年汉城中心整备计划确定以后,70年代后半期汉城再开发事业的实施导致了建筑的大型化。此外,1970年以后自韩国政府综合厅舍、朝鲜饭店的建设开始,外国建筑师渐渐地打入了韩国建筑市场。
进入70年代,韩国建筑界内部开始了对实现韩国命题的可能性的多角度的深入的探讨。建筑设计渐渐从单纯的技术层面上升到对社会和文化的本质问题的探求。特别是对韩国建筑特质的探索手段具体化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在这方面金寿根1971年6月在夏威夷召开的泛太平洋建筑奖授奖大会上发表了令人注目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金寿根表述了他追求的韩国空间的特质是穷极空间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被简单地解释为子宫空间、母胎空间等。在他的作品中这一概念得到了体现。在这些作品中他将现代的构造方式和传统材料的使用方法结合起来,使建筑构造和外观及空间形态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切合了人的尺度。他以建筑的空间性和形态性为立足点,力图体现自然的建筑造型。这些倾向在空间社屋(1975)、马山阳德圣堂(1979)、京东教会(1979)等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以与此类似的方法为脉络,追寻韩国传统建筑的造型元素和特质以及体现韩国建筑造型特点的空间形象的努力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国立剧场、世宗文化会馆(1977,严德纹)、温阳民俗博物馆(1976,金锡澈)、韩国综合展示场(1977,金正澈、金洹)等可为代表。
70年代初,以韩国外换银行本店建筑设计竞赛(1973,金正澈案当选)为开端,公共和业务部门建筑的设计竞赛活跃起来。当时通过设计竞赛产生的作品主要有KBS广播大楼(1973,朴春鸣案当选)、世宗文化会馆、证券交易所(1975,李丞雨案当选)、政府第二综合厅舍(1978,严德纹、李喜泰案当选)等。通过设计竞赛来选定设计者的方式在80年代得到了继续。
80年代韩国的经济持续增长,韩国建筑也因此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1981年10月决定了第24届奥运会在汉城举办,1986年亚运会也将在汉城召开,与此相关的大规模体育和文化艺术与集会设施集中在汉城。这样,大型建设项目的建设就更为活跃起来。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相关建筑经过从1976年12月到1986年10月近10年的施工,以蚕室汉城综合运动场的完成为竣工标志。该综合运动场中的主体育场(金寿根)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主会场,它的外形就像是韩国传统的白磁缸,它的形状曲线和巨大的楼阁式体量都充满了韩国传统建筑的意味。供1998年奥运会参赛选手住宿用的奥运村公寓(1984,姜基孝、赵成龙)与汉城综合运动场相邻,是“以’88奥运为契机,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和体育设施及奥林匹克选手村、记者村公寓国际设计竞赛”的当选作品。奥林匹克公园内分布着体操馆(金寿根)、游泳馆(金寿根)、自行车赛场(金寿根)、举重馆(金钟星)、击剑馆(姜健熙)等五座场馆,公园的正门在西南角,前面广场上矗立着的纪念建筑——和平之门(1988,金重业)也是设计竞赛的产品。公园中的体操馆的整体构造是世界上第一次对膜构造穹隆的尝试。穹隆直径达一百二十多米。举重馆的室内空间由周圈的柱子和耐风桁架支撑着钢桁架顶盖,外墙则采用了铝幕墙,与室内空间形成了一体化的形象。击剑馆屋顶的构造采用了穹顶的形式,以幕结构提供了宽阔的室内空间。奥林匹克选手村、记者村公寓(禹圭升、黄一仁)的总体规划采用了扇骨形的放射状配置,人车动线分离,公寓层数高低多变,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外部空间形象。
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前后的大规模建设活动中,外国建筑师的参与渐渐增加,金融、业务、宾馆、饭店等类型的建筑是他们主要的活动领域。国内外建筑师合作设计的建筑有大韩教育保险大厦(1978,C.Pelli、严李建筑)、新东亚63大厦(1979,SOM &AssoCiates、朴春鸣)、东方生命大厦(1982,W..Becket、三友建筑)、中央麦克西卡姆大厦(1982,W.Becket、三友建筑)、国际大厦(1982,CRS)、乐喜金星大厦(1983,SOM、创造建筑)、韩国综合贸易中心事务栋及展示栋(1988,尹承重、金正澈、日建设计)、汉城洲际大饭店(1983,金秉玄)、韩国空港客运中心(1988,黄一仁、日建设计)等,其他大型建筑还有韩一银行本店(1976,尹承重、卞镕)、汉城投资金融(1984,李相洙)、韩国银行本店(1984,元正洙、池淳)、第一银行(1985,尹承重、卞镕、李永熙)、国际广播中心(1986,金重业)、大法院厅舍(1995,尹承重、卞镕)等。
8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积极推行文艺振兴政策,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预算大量增加,全国范围内文化设施的建设走向一个新高潮。如文艺振兴院文艺会馆(1979,金寿根)、釜山文化会馆(1981,林长烈)、庆南文化会馆(1981,金重业)、国立中央图书馆(1982,魏亨复)、龟尾文化会馆(1983,金寿根)、国立现代美术馆(1986,金泰修)、独立纪念馆(1984,金基雄)、艺术殿堂、韩发图书馆(1985,张锡雄)、国立国乐堂(1986,金洹)、扶余博物馆(1989,韩奎峰)等。
80年代后半期,为解决住房问题,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住宅团地开发。1962年由大韩住宅营团改组而建成了大韩住宅公社,在1961年建成了居住642户的麻浦公寓,这是韩国团地型集合住居的雏形。进入80年代,为解决住房困难,汉城周围开发了大批公寓住宅团地,如汉城木洞新区开发(1983,约25000户)、盆唐新都市(1989,105000户)、一山新都市(1989,75000户)、平村新都市(1989,45000户)等。
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及特征如下:国立现代美术馆体现了韩国传统建筑对多山地形的适应,利用了传统的“坛”的概念;从清州博物馆(1987,金寿根)、焕基美术馆(1993,禹圭升)等亦可看出相似地利用自然地形配置建筑,营造室外空间的手法;Bing画廊(1989,金洹)和JS大厦(1990,赵建永)等反映了改变城市中街边小规模商业建筑的建筑构造和立面形式的新尝试;从善载现代美术馆(1991,金钟星)中可看出在创造新的美术馆建筑的构造和展出形式方面的努力;而国立国乐中高等学校(1991,闵贤植)则体现了韩国传统的以庭院为中心构成的复合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新运用;守拙堂(1992,承孝相)尝试了在都市住宅中运用韩国传统空间形式的可能性;POSCO中心(1995,元正洙、POS-A-C株)则反映了高科技的现代建筑功能和形式的调和;京畿道立博物馆(1995,张世洋)表现了对新的博物馆配置形式的探索;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1994,金锡澈)作为在意大利威尼斯查特提尼公园举行的威尼斯双年展的韩国展馆,在有限的用地上巧妙地营造了多个相互交流的空间,成为空间演出的舞台。
上一篇:建筑设计大师约翰·伍重的作品介绍
下一篇:建筑设计中实用的工程常用公式
¥100.00
¥30.00
¥25.00